“如能采用淮山鲜薯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国种植推广5000万亩,每亩按2000公斤计,每年可产淮山鲜薯1亿吨,相当于1亿多亩水稻所产粮食营养量,可为3亿人口提供一年的优质食物(粮食)。同时,可让农民增收上千亿元……”
近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向《科学时报》记者描述了我国淮山鲜薯产业的发展前景,而淮山鲜薯只是韦本辉近年来以科研推进薯类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之一。
淮山鲜薯、红薯、木薯、马铃薯,是广西的传统农业产品,近年来,全区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薯类作物单产高、耐贮藏、无公害,群众比较喜欢食用,不仅可作食品、医药、化工等加工原料,还是生物能源、替代粮食作物的重要资源,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韦本辉通过科技创新,研发了一批适应南方生长的高产、优质、多熟新品种、新技术,为扩大广西薯类生产、打造薯类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破眠出苗”,淮山鲜薯早种早上市
7月13日,记者随广西农业专家来到武鸣县宁武镇,在一片200多亩的淮山鲜薯示范地里,专家随意挑了一棵,用手扒去藤下的泥土,取出薯块,用尺一量,足有60厘米长,令在场的所有专家感到惊喜,专程前来考察的台商林先生还当场生食起来。
据介绍,宁武镇示范田里种植的淮山鲜薯取名GY88,是韦本辉引进选育的新品种。今年年初经破眠技术处理出苗,4月中旬种植,从目前算再过两个月就可收获上市,比广西和我国其他地方的传统产品可早收1~2个月。由此推算,采用此技术有望使我国淮山鲜薯上市由目前的11月份提前到9月份,将有利于淮山鲜薯市场的平衡供应。
淮山鲜薯浑身是宝,嫩叶芽条是上乘蔬菜,鲜薯去皮可生食。淮山鲜薯还有独特的滋补作用,可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淮山鲜薯品种少,传统种植薯条往地下伸长,种植和收获均要挖沟,种植成本高。
为改变这一现状,韦本辉从2004年起对淮山鲜薯种植技术进行科学改良,经多年试验,选育了桂淮2号、5号、6号这3个淮山新品种;研发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淮山无架节水生态定向结薯栽培技术”,使淮山鲜薯栽培可在人工引导下朝着横向生长,既提高了单产,又大大减轻了采收的劳动强度。该项成果2008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淮山鲜薯传统种植,一般是每年4~6月出芽播种,11月至次年3月收获。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22℃。
可否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错开淮山鲜薯的传统种植季节?于是,韦本辉又做起了“淮山破眠”的文章。
所谓“破眠”,就是打破淮山鲜薯冬季休眠的特性,改变其种植时间。近年来,韦本辉通过多种试验,初步获得从11月至次年3月可出苗的淮山植株,经试种,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此后,韦本辉带领课题组又成功开发了淮山机沟栽培新技术。采用该技术不仅省时省工,而且种出的淮山茎块匀称、粗长,亩产可达2000~3000公斤。
2007年3月26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专程来广西考察,对广西淮山作物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定向结薯栽培技术是“淮山栽培技术的一场革命”。随后,农业部专门立项,由韦本辉牵头,在山东、河南、江西、甘肃、广西五省区开展。
去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原种场经过试种后,今年又专程到广西找韦本辉,要求提供淮山新品种、新技术,在宁夏进一步扩大淮山试验面积。
“弱感光”品种,让红薯一年三熟
红薯是韦本辉为发展薯类产业所潜心研究的又一品种。
6月23日,广西农业厅组织广西大学等单位专家,对韦本辉在北海市银海区实施的“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春种夏收技术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结果显示,桂引薯9号、10号、11号,亩产鲜薯分别为1737.16公斤、1402.55公斤和1633.78公斤。《科学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华东地区的老板,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大批采购新鲜红薯调往浙江、上海等地。
据悉,红薯又名甘薯,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由菲律宾和越南等地传入我国。红薯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是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近年来红薯又成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原料。
广西农民历来有种植红薯的习惯,目前全区红薯种植面积已达400万亩。但广西传统红薯品种对光照敏感,在长日照的地区春夏种植,一般不易结薯或产量不高。
能否改变这一现状,让用途广泛的红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从2003年起,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从国内外引进红薯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和品种筛选,育出了一批具有“弱感光”特性的红薯新品系,同时筛选出若干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并提出“利用弱感光品种,冬种兼春繁苗,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冬收,实现广西红薯一年三熟,四季飘香”的理论框架。目前,这一构想在广西已变为现实。
今年4月9日,“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冬种兼繁苗技术示范”项目经测产验收,去年冬种的桂经薯6号、心香等品种平均亩产红薯1970.85公斤。而此前夏种秋收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到3119公斤。加上6月通过验收的示范项目,广西红薯种植已实现一年三熟。
韦本辉说,由于气候原因,我国北方地区每年3~6月份没有新鲜红薯收获上市,利用“弱感光”型红薯品种,在广西乃至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冬春红薯,可满足北方市场需求。此外,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很大,可利用宿根蔗地套种越冬红薯,薯蔗兼得,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创新思维,构建发展木薯马铃薯新模式
木薯是世界三大薯作物之一,有上百个国家种植,6亿人口以它为食粮。广西是我国种植木薯的最大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
韦本辉自1998年开始从事木薯研究。2000年,他曾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建议加快广西木薯产业发展。近年来,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木薯育种和栽培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通过水肥控制进行木薯开花结实的杂交技术研究,获得了广西木薯首批杂交后代植株;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发现木薯种茎的选取、栽种时间对产量影响很大,总结出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木薯种植技术规程;由他撰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作序的国内首部木薯专著《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对我国木薯种植现状和产业发展前景作了科学分析。
随着国家将木薯列为非粮生物质能源首选作物,国内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的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在广西建立。作为农业部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韦本辉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些科研成果在发展木薯产业中发挥更大效益。
为此,他结合2008年在山东、河南等地开展的木薯种植试验研究实践,提出将木薯生产区域北移至北纬30度(包括云南昆明以北、贵州省、四川康定以南、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福建厦门以北、浙江宁波以南地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搭配早中熟木薯品种,通过采用相关配套技术,扩大木薯种植范围。
在马铃薯繁育种方面,韦本辉也做了大量工作。从2002年至今,他已筛选出3个马铃薯新品种,并首次探明广西高海拔地区马铃薯春夏繁种技术,根据广西气候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发展“晚秋、冬种和早春”种植马铃薯新模式,现已逐步得到应用推广。在广西农业厅的推动下,全区马铃薯总面积已由过去的几十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00万亩。
韦本辉常说:“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有限的今天,将薯类作物作为一个战略作物群来研究与开发,对实现我国粮食长久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大概就是他这些年之所以持续不断坚持薯类科技创新的缘故。
为了打造“薯类王国”,韦本辉对淮山鲜薯、木薯、马铃薯、红薯育种、栽培技术等开展的相关研究仍在深入进行,新品种、新技术仍会继续面世。相信不久他的“薯类王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科学时报》 (2009-7-29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