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母国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27 21:58:27
吴大猷与南开大学

 
1992年,吴大猷回南开(前排左起:陈省身、吴大猷、吴大任;后排左起:母国光、杨振宁)。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在南开度过了他青春岁月中10年最美好的年华。
 
吴大猷自14岁至24岁在南开生活了10年:南开中学4年,南开大学4年,又在南开大学任教2年。他说:这10年是“一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快乐的一个阶段”。
 
□母国光
 
师从饶毓泰
 
南开大学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吴大猷先生的母校。
 
吴大猷于1925年夏考入南开大学,先念矿学,不久进入物理系学习,最初把他引进物理学领域的,是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时任南开大学物理系主任的物理学家饶毓泰先生。吴大猷回忆恩师饶毓泰教授时曾说:“饶先生表面上看起来很严肃,但心地善良,程度好,造诣高,中、英、法、德文都极好。”
 
吴大猷在大学4年中学习成绩优秀,并获得这所私立学校十分难得的奖学金。他对科学的感悟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受到饶毓泰器重。1929年他毕业留校任教,讲授近代物理和力学等课程。饶毓泰去德国研修后,仍以大猷先生的进修为念,遂与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联合推荐,使他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资助,1931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933年6月,吴大猷以《电势与原子光谱的问题》论文取得了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对他在密歇根大学的论文,1951年诺贝尔奖得主西博格博士说,“当年能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归功于你的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猷先生作为北大教授加入西南联大,再次有了与南开大学物理系合作的机会,与师生建立了深厚友谊。
 
心系母校
 
大猷先生十分怀念母校南开,他曾写下《十年的南开生活》等回忆文章,表达对母校殷殷思念的赤子之心。改革开放初期,他特地召唤他的堂弟、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数学家吴大任及家人到香港会面,了解母校和祖国的建设发展情况。1992年初夏,大猷先生以85岁高龄毅然回到阔别46年的祖国大陆,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开创更加活络的管道,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1992年6月4日,大猷先生回到南开,眼见南开巨大的变化,他高兴地说:“母校发展的规模和学术上的成就完全超出我的想象。”6月5日,南开大学举行授予吴大猷名誉博士学位典礼,陈省身先生、杨振宁先生及出席第21届理论物理中微分几何方法国际会议的国内外学者都出席了典礼。当大猷先生接过名誉博士学位证书和学校保存的他的学习成绩单附件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今天我很高兴,很快乐,也有点不好意思,接受这个荣誉感到很惭愧。离开南开大学60多年,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学校和教学。今天看南开,和过去相比,在各方面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次在京津的时间虽短,但故地重游,百闻不如一见,大猷先生对南开、对祖国大陆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他回到台湾后,南开的过去和现在仍然萦绕在他的脑海,直到1999年5月19日的来信中,他仍以衰年颤抖的笔抒发故园情怀。信中写道:
 
“弟在南开中学4年,大学4年,毕业后教学2年,此不仅是弟受基础训练,亦是我一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快乐的一个阶段。1992年再返南开,则景况大变,不胜兴奋。六十余年的进步发展,使我回忆六十多年前研习、成长的情形。”
 
吴大猷先生晚年一度准备回大陆定居、在母校终老。但是,病魔终究没有让他来得及实现他的愿望。2000年3月4日,大猷先生走完了93年的人生长途。
 
教书育才是一生的追求
 
吴大猷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教育家,他从青年时代即登上三尺讲台,此后70多年没有离开过学校,不仅有丰富的专业教学实践,而且还有独到的教育理念。教书育才是他一生的追求,亲沐他教泽的数以百计千计,其中许多人成为著名学者、科学家,不仅有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还有郭永怀、马大猷、黄昆、朱光亚、马士骏、虞福春、薛琴舫、李荫远、沈寿春、江安才、陈家麟、张润生、杨光德、王先镕、李卓显、孙守廉、林家翘等人。
 
尤其应当提到的是,抗战胜利后他与华罗庚先生受当时军政部长陈诚和副部长俞大维委托规划国防科技时,就建议选派优秀年轻科学人才出国进修,并且直接挑选了清华助教朱光亚和当时尚未大学毕业的李政道,两人分别进入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吴大猷先生是一位有远见的善于识才的伯乐。
 
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在国家经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吴大猷先生和一大批知识分子坚持在大后方,与人民同甘共苦,与抗日战争相始终。晚年身居台湾,他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正直和社会良心,坚守中国人的情操。上世纪80年代,当他听说有30多位华裔美人要在美国政府中争取政治地位时,他立即表示:“这是一项‘不是味道’的事。”他认为“生育成长教育在中国,而‘效忠’他国,则是笔者所不易坦然接受的”。
 
还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初期,吴大猷先生就站出来支持这一举措,并反对人为地为探亲制造障碍。大猷先生晚年最可称道的有两件事:一是吴大猷力陈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他曾于1967年7月写了《核能发展拟议的分析报告》,强调核子武器、洲际导弹不可能“独意进行”。这个建议后被台湾决策当局所采纳。二是吴大猷先生晚年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1988年,他明确表示“我极赞成两岸间的有实质的文化学术交流”,并且敦促台湾当局,“能在学术文化和政治性考虑间,作些决策,使有实质的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同时他还对有人攻击华裔学者访问大陆发表义正辞严的谈话。
 
1992年,85岁的吴大猷带领新竹清华大学教授阎爱德等5位物理学者在李政道夫妇陪同下,首赴大陆访问,不久他又促成谈家桢、张存浩、吴阶平、邹承鲁等7位大陆学者访问台湾,其当时的影响及后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吴大猷的大陆之行被誉为“两岸物理界的一大盛事”,是“开辟两岸学术交流的创举”,“使得隔绝四十余年的两岸学术交流有着关键性的突破”,显示了科学家的远见和爱国情怀,为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科学时报》 (2009-7-28 B4 视点)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