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董就雄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27 21:58:27
中国传统文学在香港
——以旧体诗创作为例
 
□董就雄
 
我国传统文学成就非凡,历久不衰。在香港,无论是旧体诗词创作还是古典诗词研究,可以说从未受到冷遇,只是未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而已。
 
粤语中的平仄与唐宋时期的中古音绝大部分能对应,所以广东人分辨平仄并不费力,这正是我们保留、发扬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条件。在香港仍有不少人创作古典诗篇,以古典诗歌记录文化情怀、时事观点、生活点滴等。不少人更尝试在古典诗创作中加入新的事、物、理、情,将旧形式赋以新元素,这是香港很多爱好此道者着力的方向。
 
香港旧体诗词相当流行,其中一个原因是香港的大学或大专的中文系中有“诗选”或称“历代诗选”一科的设立,而且爱好诗词创作者不乏其人。此科为本科生必修科,字面上诗选,实际上既包含古典诗歌欣赏与创作两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树仁大学、珠海学院都有类似科目。浸会大学中文系更有“韵文习作”科,为曾修读“诗选”的学生提供进阶训练,学生除能学习到对联、古近体诗的创作外,还会学习骈文等各种韵文的创作技法等。
 
另一个旧体诗流行的明显现象是诗社的出现。香港的古典诗社一直不少,例如1988年成立的鸣社,由苏文擢教授主持,该社先后出版《鸣社诗辑》、《鸣社诗辑续编》同人结集。另一类诗社是以大学为基地的,有璞社和新松诗社。其特色是师生共融,由几位老师和十来位学生组成,与鸣社一类以同人为主的诗社不同。
 
第三个香港旧体诗创作流行的原因是古典诗词朗诵节的出现。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联同中文系于2005年始,于每年9月举行“有风传雅韵”——狮子山古典诗歌朗诵会。该朗诵节的最大特色是朗诵者以朗诵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为主,即使是朗诵前辈或古人作品,分量所占亦甚少,有别于一般朗诵古人作品的朗诵会。
 
第四个香港旧体诗词创作得以历久不衰的原因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大专界、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定期举行诗词创作比赛。香港诗词创作比赛不少,而且针对的对象涵盖公众及大中学生,从参与人数以及评判阵容来看,比赛办得有声有色,对发扬传统、推动诗词创作帮忙甚大。
 
以上所言,虽说是4个旧体诗词在香港流行的原因,其实也道明香港旧体诗词创作的兴盛情况,这正反映了香港传统诗词创作的土壤甚佳。当然,这种风气持久不衰,尚有其他原因,例如香港艺术发展局每年为现代文学和古典诗词创作者提供出版资助,每年提供两期申请,就后者而言,成功通过审批的申请人,可获得近出版费用九成的资助,出版自己的诗集或词集,这对诗词爱好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古典诗在香港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一种载体,与新诗、散文、小说等无异,都可作为言情的媒介、针砭时弊的利器,如果我们视它为艰深束缚,说古诗已死,是对它的误解。
 
(本文节选自作者2009年5月13日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名师讲坛”上所作的报告。)
 
《科学时报》 (2009-7-28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