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与商人——1983-2005〈经济日报〉商人形象话语研究》,彭焕萍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定价:28.00元
□李占军
“虚拟环境的真实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控制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特性,虚拟环境很大程度上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代替了现实环境。过去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所信奉的道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传媒的出现使人们更加依赖媒体给我们的交往对象所塑造的形象,而不是真实的实体。媒体根据不同的语境,不断地对各类人物进行“包装”,公众慢慢地也习惯了有意无意地用电视画面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来衡量现实中的人物,也由此直接影响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媒介中的人物形象也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具有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传媒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直观的物理形象,而是评价性的信息,是各种复杂关系的集中体现。
当今各国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商人作为社会结构中处于上升期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变迁的大背景下,媒介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商人在过去20多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呢?《媒介与商人——1983-2005商人形象话语研究》以具体可感的文本资料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
作者选择了长期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报纸《经济日报》(1983-2005)作为考察对象,力求探明以下问题:《经济日报》这一主流媒介再现于大众眼前的商人形象历经了什么样的变化?引起商人形象变迁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当商人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者时,商人形象变化的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权力形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发展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媒介的商人再现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帮助?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作者振聋发聩的提问无不彰显着《媒介与商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商人形象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开掘中,《媒介与商人》选取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民间话语等不同话语权力体系的对立和冲突,来解构影响媒介商人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以及商人形象隐含的丰富社会、历史信息,书中既有商人形象的宏观介绍,也不乏某个时间段某篇文章的个案探讨,呈现给大家的不仅是学术的形态,更是媒介文化的别致展示。
透过绵密细致的历史梳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经济新闻中商人形象研究这个既陌生又显寂寞的领域,付出了久坐冷板凳的韧性与耐力。尤值称道的是,作者给出的创新策略,处处不落空话,切入迅速,带出井然,操作性强,跳脱了经院之隅见,这也使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在贴近丰富火热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获得了创新的实质性内涵。综观此书,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将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商人形象报道的经验得失梳理与《经济日报》的报道实践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取得理论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证性研究,以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为平面媒体研究调整观念、更新视角、开拓思路、实现形象报道研究的理路转换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商人形象的历史演进及其特殊规律,构建形象研究的完整体系,为我国新闻学、媒介形象研究积累宝贵的学术资料。
其次,本书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对现代传媒中的商人形象进行历史性的挖掘,运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方法,从对商人的称谓、新闻主题、叙事模式三个话语层面客观展现商人形象演变的过程。在选题和内容选择上,作者将正处于上升期,并且逐步占据媒介话语权的商人群体纳入媒介形象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以往形象学研究的以“女性”、“农民”、“第三世界国家”等相对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套路,大大拓展了已有的新闻形象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将商人形象的文本分析与超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展了媒介商人形象的评价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效避免了对商人形象变迁的简单感性认识和量化理解。
再次,借助福柯话语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辅之以表征理论、内容分析方法、形象传播学和发展传播学等理论和方法,将商人形象的建构和变迁置于权力关系和社会变迁的文化背景下,从政治权力话语、经济资本话语、民间公共话语的对立和冲突中去把握商人形象的建构,在不同话语体系下的博弈中,成功地升华和提炼出商人形象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和一个新闻缩影的交集所隐含的丰富社会内涵。书中的“商人形象的历史烙印”、“媒体中商人形象的变迁”和“多重权力场域中的商人形象”等论题,尚属全新的研究课题,还没有被学界和业界系统地探讨过。此外,对一些当下的热点论题,著者也作出了全新的解读,比如“新闻话语”、“形象建构”、“文化霸权”、“新闻伦理”等,这些都为本书的前沿立论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视野。
读完全书,感受到一种浓烈的探索,一些观点似乎具有点燃智慧的力量:“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受社会驱动,在媒体的强烈影响下运动、变化、发展,另一方面,媒体以它独立的意志建构着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与现实社会并行或交叉运动的,或者说,媒体社会是对现实的摹写、变态、夸张和扭曲”;“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时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不再受必然到场的限制,不在场者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实现到场,最为关键的是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彼此通过媒介进行文明式注视,作为现代性之镜,媒体不仅是反映社会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平面镜,也是放大生活细节,缩短时空距离的透镜,更是一面将花花世界映射的光怪陆离的多棱镜”;“由于现实生活中话语权从来都掌握在占统治地位、拥有权力的一方,因此,媒介中商人形象的建构也是权力话语操纵下的结果”;“当必须在媒体中体现出来的时候,主流话语只有舍掉一些现实的不完美,来树立理想化的商人形象。这种偏差和模式化一方面是基于表征系统反映现实世界的必然,另一方面却是对社会表征系统自身缺陷的一种暗示,这种舍弃使得商人形象从传统的伦理色彩中摆脱出来,走向了所谓更加强调财富与成功的现代语境中”。如此等等,许多精湛的学术观点颇有冲破藩篱之感。
在“商人形象”这个论题中,作者的理论创新就是努力发现并试图揭示影响商人形象建构的话语权力控制体系,此著作明确了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伴随着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市民社会的来临,以经济资本为代表的经济话语权力和所谓的民间话语都成为了商人形象建构的制约力量。同时该书提出的从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民间话语的对立和冲突以及不同话语权力体系的此消彼长中去把握商人形象的建构,也为人们提供了识别特定年代历史、文化和知识形态的基本信码。这一切都构成了独特的研究价值,体现了理论认识的突破。
对于媒介管理者、媒介本身以及商人群体而言,媒介商人形象的研究对于国家、媒体和商人群体自身都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媒介控制者在中国特有的媒介体制下更加理性和科学地运用媒介资源来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媒介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改革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控制、资本侵蚀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完成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并且对于处在上升期的商人群体来说,吸收以往的形象建构教训,塑造良性的商人形象,也可以为自身谋求到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总体来说,《媒介与商人》一书站在诸学科的交叉点上,内容涉及传播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社会分层与社会变迁、话语分析等相关背景以及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一种多学科“知识交汇”的结果。而其学术之外的意义,则在于帮助公众从海量商业信息的包围中找到一个透气的“窗口”,也让媒体话语遮蔽下的商人形象更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时报》 (2009-7-23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