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23 0:26:4
陈舜臣:在历史中追溯命运
 
从去年开始,一位耄耋老人的多部著作相继被国内出版社购买中文版权,尔后席卷了大陆的各个角落书店,并“入驻”各个购书网站……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一时间,就在有人还在质疑“为什么陈舜臣在中国不热”的同时,他的名字和作品从无处可寻变成了无处不在。

《鸦片战争实录: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坎坷经历筑就名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陈舜臣的中国历史小说作品就曾进驻中国大陆,却没有在那个时代引起轰动。在前几年,国内也有几家出版社出版过他的著作,在几年后的今天,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十多部作品集中于这段时间出版。如从去年至今,重庆出版社一共出版了4部陈舜臣的著作——《鸦片战争实录:鸦片战争》、《风云儿郑成功》、《甲午战争》、《太平天国》。此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陈舜臣的《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国历史风云录》等,还有由曹志伟撰写的研究陈舜臣的专著《陈舜臣的两个文学世界》也在不久前面世。据陈舜臣的外甥、全权负责陈舜臣作品在国内出版事宜的创译通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达章介绍,近日,新星出版社还将出版陈舜臣的《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等作品。
 
虽然国内出版的陈舜臣的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但他的作品种类其实十分丰富。陈舜臣的作品主要包括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随笔、游记等。起初,陈舜臣打响文坛第一炮的是他的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而并非现今看到的《鸦片战争》等作品。
 
1924年,原籍台湾台北县的陈舜臣,在日本神户市呱呱坠地。19岁那年,因为战事,陈舜臣提前从日本大阪外国语学校(现大阪大学外语系)毕业,任该校任职助手。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陈舜臣辞去教职后准备回台湾。此时,陈舜臣读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深感自己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产生了要像杜甫那样以历史再现时代的文学创作念头。
 
1953年,年仅29岁的陈舜臣在经商之余开始阅读推理小说,产生要写此类小说的想法。“从中国进口木材上的弹痕联想到中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萌发要将自己生存的时代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念头,阅读大量书籍开始历史研究。”就在1961年,他的长篇推理小说《枯草之根》得以出版并一举成名,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赏,被评委赞誉为历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而陈舜臣的文学生涯可以《鸦片战争》的出版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作品都是推理小说,此后则渐渐转向历史小说。1967年,第一部中国近代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全3册《鸦片战争》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从此陈舜臣的文学创作之路逐渐转向历史小说。由于1969年发表的《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了第六十届直木赏,及1970年发表的《玉岭再度》和《孔雀之道》也同时获得了第二十三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因此陈舜臣在日本文坛的地位逐渐巩固,在日本还被视为与司马辽太郎齐名的两大历史小说家。
 
原北京华章同人公司执行总编、《鸦片战争实录》等书策划人刘玉浦表示,从陈舜臣的三类作品中挑选出版中国历史小说,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从爱国主义角度、从海外华人的视角来观看中国的近代史。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陈舜臣的这些作品当初创作的动机就是写给日本人的,让日本人正确看待中国近代史。这里包含着陈舜臣的一片拳拳爱国之情。出版中国历史小说的意义就是:辨伪、求真、普及、受教。
 
历史小说,推理和虚构的混血儿
 
一提到历史小说,大部分人认为就是以一定历史背景为依托,展开演绎。近几年,历史学渐渐回归,得到人们重视,历史小说也成为了读者的新宠。陈舜臣对历史小说则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曾表示:“历史小说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据史料的推理和虚构的混血儿吗?也许是乱说,但我完全觉得历史小说也包括在广义的推理小说里。”“历史时代要靠资料及其他来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终归不外乎推理。”
 
将历史题材结合推理手法,让这类小说成为“双面伊人”,既有真实的历史,又有推理元素,陈舜臣在写书时就是这样做的。李达章说,陈舜臣一直笔耕不辍,作品200多种,除了写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历史书,随笔、杂文、札记,甚至旧体诗和词也有很多,而且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推理、历史典故。
 
陈舜臣认为,写作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的技巧有相同之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资料,而历史小说也存在类似的推理过程。虽然没有像推理小说那样的明确线索,但这两者很相似,历史小说所拥有的历史资料就类似推理小说中的线索,写作时可以通过所有的、任何的资料去推理演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作者在写历史小说时需要把握的是时空,根据史料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推理。
 
而如何把握历史和推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李达章告诉本报记者,陈舜臣写历史小说的理念是,内容要尊重史实,人物、事件都要尊重史实,不随意演绎,即使演绎也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中国本土的历史小说脱离史实的比较多,很多内容都查找不到出处,多半是编撰或杜撰。而在陈舜臣的小说中,陈舜臣会告诉读者人物、事件的出处,读者能追本溯源。陈舜臣是在依据史实进行顺藤摸瓜,进一步的推理,展开演绎。
 
刘玉浦分析说,陈舜臣的历史小说与日本小说家写的历史小说是不同的。日本本土小说家写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杜撰大于史实,概念先于作品,有隔靴搔痒之嫌。陈舜臣是中国人写中国人自己的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偏不倚,让人信服。其次,陈舜臣的作品是用史实说话,以理服人,他本人在写某一个作品之前要披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他下的力气不比一个历史学家少。
 
陈舜臣与鸦片战争
 
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全三卷本《鸦片战争》,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鸦片战争实录:鸦片战争》。这两部书虽然名字相似,但内容却大相径庭,前者是历史小说,而后者是历史学著作,没有丝毫演绎的成分。
 
陈舜臣写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就是《鸦片战争》。他为何要选择从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做文学的切入点?陈舜臣曾表示:“我是台湾人,由于战争我变为日本人,二十多岁时又恢复为中国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捉弄自己命运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决定我命运的战争”,“我最想写自己生活的时代以及有直接联系的事件。我生活的时代是由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如从事亚洲近现代史的创作就必须从鸦片战争开始”。
 
《陈舜臣的两个文学世界》一书的作者曹志伟说,陈舜臣把鸦片战争当成中日交流史的分界线,思考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特殊含义以及对日本的影响。陈舜臣虽不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但他的人生境遇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又的确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有着深刻的联系。他是从近代历史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连这一点出发从事创作的。因为现代社会的读者可从历史小说中了解当代日本和中国相互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关系。他用文学再现历史在于激起人们对史实的追忆和反思,以此来加深对各自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相互交往中回顾历史面向未来,审视和处理中日关系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陈舜臣
《科学时报》 (2009-7-23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