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思 路
“首先,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公司的招聘都变成了走过场,不招或者招聘的人很少;其次是我个人能力的欠缺。简历这一关我大多都能过,但是因为在长期的学习中只是在Linux下进行C语言的开发,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我没有什么优势,甚至不如很多本科、硕士。”在清华大学水木BBS上,一位今年刚就业的学生小O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投简历、笔试、面试后没有得到任何外企或者企业的工作而进行了这样的反省。在被摩根IT、微软、百度和华为等拒绝后,最终他离开了北京,被江苏电信省公司聘用。
而来自于北京大学未名BBS上的Fairywind则有点不幸,他本来已经通过了安捷伦公司的入职应聘,并且北京户口的申请也已经获批,但是,工作人员却打电话说他入职的部门已经被撤销了。后来,他又听到该公司将裁员15%或者25%的说法,遂没有再去公司商谈。最后,Fairywind选择了一家位于中关村世纪科贸大厦、成立仅仅5年的中小企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往者不可谏,来着尤可追。”这些同学以自己的求职经历提醒和鞭策其他同学。当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在一些知名企业的招聘受挫的时候,选择其他城市的工作或者是找一些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就业或许能解决目前的就业难题。正是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妥协,据了解,今年的中小企业招聘中普遍反映说应届生的资源比以前更充足、更优良了。
北京学之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中关村的互联网公司,据负责招聘的迟先生介绍说:“去年10月份左右,几家大公司延退或者取消职位,我们公司收到的简历马上就多起来,而且去大公司能达到1万元以上月工资的那种毕业生来我们公司的增多了。”迟先生说,他们公司的目标招聘人群一直就是清华、北大这类院校的毕业生,前几年,一招聘他就头疼,只要百度、新浪发个招聘计划,这些人就很难流到学之途网络,经常只能依靠不断地更换实习生来维系。今年,他们就招到了两个应届毕业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而且薪酬也几乎是去大企业的一半。
应届生毕业的时候会有很多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们指点,第一份工作经历很重要,在这种思想的鼓励下,应届生常常是拼命挤破头也要往大企业挤,即便现在干的不开心也为日后跳槽加点筹码。但是今年,很多的“过来人”更多地分析客观的就业形势。许敏强是中国科技大学今年底毕业的博士生,目前在微软实习。2年前来北京的校友陈振昌告诉他,自己在网康科技,虽然是一家中小企业,但是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微软如果不招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发展。“天花板哪里都有,只要有真本事总是能爬上去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最高兴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北京讯风光通信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杨晔就说:“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出现,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使得很多学生的简历都出现在中小企业的简历库中了。讯风通信现在主要是以实习带动就业,可能会先安排学生实习半年左右,从人际关系、工作技能等各方面给他以沉淀和辅导,看他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以及公司的文化。我们在应届生毕业院校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地避免一类尖端院校,而是选择北邮、北理工、北航这样的一类中高端学校的。”杨晔说现在的工作量比去年这时候要大一倍,简历的数量大大增多,增加了挑选的难度,而他们就是要找那些“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学生。
这天,杨晔刚面试了一个外地的本科生,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杨晔的认可,但是他的基本薪酬只要求了1600元,和其他的本科生3000元以上的最低要求相比,他似乎把自己放得太低了。这一点,八百客(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并不是很赞同,“应届生尤其是本科应届生虽然在用人单位那没有什么加分因素,但是还是要给自己开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不能为了得到工作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利益和争辩的权利。”
目前,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结束,但是2010年的毕业生招聘浪潮马上就要启动,杨晔明确表示,“在学历的选择上讯风通信将更倾向于本科生,甚至是应届本科生。那些研究生,不仅要求的工资会比较高,同时又没有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完成什么特别好的项目的话,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踏实肯干,打磨人才比挖墙角更适合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而目前的现实则能够帮助企业用比较低的价位网罗到比较优秀的人才。”当然,像讯风通信、硅谷数模、中科汇联这样的成长型高科技中小企业,都肯定地表示不会裁员,但是将不排除在企业中引入淘汰机制的可能。
因为发展空间、薪酬、正规化管理、可信度等等的原因,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招聘难的问题,虽然金融危机肆虐时,有人惊呼“狼来了”,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中小企业不仅在业务上基本没受影响或受影响很小,在人才招聘上还“因祸得福”,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了更合适的成才。最后,杨晔也提醒所有的应届毕业生,“放下的不仅仅是薪酬,更应该是一颗挑剔的心。”
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员部主任周园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协会将会员企业的招聘工作重点调整至校园招聘,陆续开展了实习就业、一帮一等活动,帮助协会的很多中小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从直接招聘人力资本到培养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中小企业渐渐在这条路上尝到了甜头。迟先生也说,只要慎重选择,加以时日悉心培养,应届毕业生让中小企业的高性价比战略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科学时报》 (2009-7-25 A2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