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8 22:13:47
小津:银幕里的悠悠人生

 
提起日本电影,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黑泽明、北野武,甚至是岩井俊二。而事实上,小津安二郎在日本电影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上述导演。就国际影响力而言,虽然小津仅得到过一个英国伦敦电影节萨瑟兰郡奖,不像黑泽明、沟口健二那样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是他的导演风格也深深影响到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
 
小津安二郎研究专家佐藤忠男曾说过,小津电影中的东京已经没有了。但是,即使如此,中国的“80后”观众在看过《东京物语》后仍然能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强烈共鸣。也许中国影迷对小津感到疏离的原因是关于小津的资料太少,一方面是影像资料,更重要的可能也是文字资料。所幸在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在中国翻译出版10周年时,又有两部重要的小津电影研究著作面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津安二郎周游》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小津》。这两部可以说是风格迥异的图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小津。
 
探寻与周游
 
《小津》是美国电影研究者唐纳德·里奇在1974年出版的。唐纳德·里奇在东京观察、研究与书写日本长达60年,作为西方第一位严肃研究小津的影评人,唐纳德·里奇的这本著作启发了全球关怀日本电影的读者、学者与影评人来了解小津的电影。
 
熟悉《小津安二郎的艺术》的读者都知道,佐藤忠男总结了小津电影的几个特点:低角度拍摄(仰拍)、固定机位、人物拟态式布局、正面拍摄人物、待人物如宾客、家庭主题等。而唐纳德·里奇的《小津》在研究思路上是与他遥相呼应的。为了揭示小津电影的连贯性,《小津》一书的结构模拟了他创作电影的手法。
 
唐纳德·里奇在《序言》中写道:“在本书的开篇,我将讨论小津的主题,因为主题也是小津创作的第一步。然后直接探讨对白,尝试以我自己的手法表现他的工作方法。其后,我讨论他的拍摄和剪辑影片的手法,以及完成后的影片本身的效果。那些倾向于按年代顺序来阅读描绘一个导演及其作品的读者,或许我应该建议他先读‘小津电影编年’那一章。然而,我相信小津的传记和他电影的编年记录,在他的工作方法和风格的脉络下,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如果说《小津》是用一种类似于传统的电影本体论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话,日本电影史研究家田中真澄的《小津安二郎周游》则采取了“周游”这样一种更为新颖的方式。对“周游”,田中真澄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的小津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促使我从中汲取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加以解读,它十分丰富且有趣,既有刺激性的东西,又具有强大的魅力。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小津电影内在的一些问题,我把这种方法权且称为周游。换句话说,所谓的周游只是由小津这个对象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在这里当然是以小津为主题进行论述,但同时这也是我对小津进行研究以及对问题意识的表达。”
 
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津安二郎周游》,既没有对小津的生涯和他的电影作细致全面的解说,也没有对其整体形象作总结论述。读者看到的是17个片段组成,有喜爱拳击运动的摄影助理小津,有在侵华战场上毒气部队成员的小津,以及最后在日本圆觉寺仅有一个“无”字的小津墓碑……似乎亦是有着某种电影的自觉,在这些片断中,作者有时对主人公作了特写,有时又以长远景的方式把他作为背景加以安排。
 
悲欣交集的人生旅程
 
尽管以前就看过许多遍小津的电影,但为了翻译《小津》一书,连城再次将能找到的小津作品全部重温了一遍。 “从早年佻达的喜剧世界,到调子阴郁灰凉的《我出生了,但……》和《独生子》,到美丽优雅的《晚春》、《麦秋》、《彼岸花》,到他最后一部作品——凄凉与达观并存的《秋刀鱼之味》——是一趟悲欣交集的人生旅程,正与真实的人生一样。”连城说。
 
香港著名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舒明在《小津》推荐序中写道:“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叙事简炼而对白精妙,充满都市风貌(东京上班族、奔驰的火车)和摩登情调(酒吧、西洋海报),擅长刻画家庭和亲情,其透辟入微处,令人非常感动。画面构图,悦目和谐;空间合理,别具一格。最吸引观众的地方,是情节既亲切且幽默,虽然经营但很自然。有哀情却无伤感,面对生老病死时流露乐天知命的情趣。相对于沟口健二电影的‘云雾弥漫’和黑泽明电影的‘大雨淋漓’,不少人更欣赏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天朗气清’。”
 
这种天朗气清来自于一种看见人生悲欢后的自省与豁达。连城说:“于我自己,特别喜欢小津磊落清和的空镜。他的空镜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人,但有人气,无论是岸边沙滩上的空酒瓶,淡淡天空中飘浮的气球,冒着烟的烟囱,风中飘扬的衣裳……一种深厚的人间气息浮荡其间,看起来既温暖又舒服——我常常想将他作品中的所有空镜剪辑在一起,题名:日日是好日。这是一个清平的家常的人间世界,有着秋日的澄明和清扬。小津到底是入世的,他热爱的是这朗朗乾坤底下淡怡的凡人生活,虽然有注定的难耐的寂寞,但是仍然是可以容受,值得容受。”
 
整饬世界下的幽暗人性
 
小津安二郎精心构置的电影画面流泻出人类细碎、真实、沧桑的情感,从细小之中见宏大,隽永深长,这也吸引观众好奇地探寻导演的内心世界。而《小津安二郎周游》正是把目光聚集在常人眼中隐而不现的材料细节,冷静、细致入微地观察它们的走向和影响,在日本昭和时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追寻小津人生和创作的脚步。更加难得的是,作者并不回避小津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敏感话题,使读者能够品味出小津洁净整饬世界之下的暗流涌动和人性幽暗复杂的况味。”
 
“田中真澄是热爱小津的人,但是文字里几乎没有粉饰,从容到有些絮叨,周全到有些枝节,但是这种写作,替一个艺术大师写作的心境让人感叹。热爱一个人,要替他做一个纪念牌,并不意味着替他筛选和避讳,尤其如果我们知道人的软弱和虚荣,人的主观和偏颇,这些本来就是人的原本含义的一部分,那么这次树碑立传的事情就更要有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了。田中真澄正是如此,他肯定觉得热爱一个人,就应该去知道他的一切,从灿烂的到晦暗的,都要去周游,去看。这种态度是令人感动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杜庆春说。
 
小津一生导演了50多部电影作品,绝大多数是以现代日本家庭为题材。善于表现父母子女间亲情、夫妻间纠葛与和解的他,终身未婚,一直与母亲相伴。196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料理完母亲丧事后,他在日记中写下这几句:“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迷茫/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犹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连的苦味。”
 
《科学时报》 (2009-7-9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