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林

西安城市重心北移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望构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张林/摄
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预计2010年10月,西安市行政中心将迁往渭河以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经开区),未来形成一个新城市中心。新区与老城、北城与南城、新旧中心,这些频频出现的词汇表明,西安正进入“一城双中心”的发展时期。
此前,城市行政中心迁移不乏成功案例,青岛、哈尔滨、杭州等城市的行政中心外移,不仅实现了老城区空间的释放和功能的完善,还带动了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在日前举办的2009中国西安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了西安行政中心北移、双中心建设以及新区域环境下西安的城市定位和目标等话题。专家们认为,西安城市重心北移不单单“拉开了城市的骨架”,还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望构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
双中心要明确分工
西安城市重心北移的具体谋划始于2002年,两年后,北向拓展的发展战略被写入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城北地区一直发展缓慢,南强北弱的格局严重制约着其城市化水平。随着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崛起,城北地区发展开始显露生机。
2007年,新城市中心的核心区——未央新城在经开区开工建设,随后在老城,以疏散人口、降低建筑高度与密度为主要内容的皇城复兴计划也随即启动。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提出发展以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以老城为主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规划的批复同时为新区建设和老城修复提速。
如今在北城格局中,以经开区为核心,北有渭北产业聚集区,东北有国家级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北有咸阳泾渭新区,东有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西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整个区域聚集投资达数千亿元。
包括未央新城、地铁二号线、城北客运站在内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落户新区,正加速度进行建设。
“西安是个文化古城,老城发展空间有限,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来扩展城市的规模,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这样。”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世界城市发展有三种模式,即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单中心最大的弊端在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双中心则可能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西安北城有土地和发展空间,它还是一个新区,可以在一个新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成为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双中心统筹发展并不矛盾,当然首先应该把交通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体系。”魏后凯强调。
单中心“城市病”严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缓慢,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小;而双中心则能够提高城市承载力,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行政中心迁移带动产业空间的重组,目前对西安来说就是解决其发展瓶颈的唯一办法。”陈佳贵表示。
重化工是必经途径
“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进入加速增长时期,2004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08年突破2000亿元,经济增速连续13年保持在13%以上。然而从单项指标看,到2008年,西安的工业化水平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在其发布的《加速转型,科学发展——以城市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西安跨越式发展》中指出:西安的工业化水平处于从中期向后期推进的过程中,突出重化工业化特征是当前阶段的现实任务,对西安来讲就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发展重化工业,如何破解资源与环境瓶颈?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表示,现在对重化工业理解有偏误,认为它必然和环境污染相联系,应该把重化业工理解为先进制造业,新中心将来要建成先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整个中国的重化工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重化工业。我认为,工业化到了中期阶段后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黄群慧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西安经开区位于西安北部,由中央商务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4个园区组成。西安市“十一五”规划将经开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现代城市新中心。
16年的发展,经开区已聚集3000余家企业、600多个工业项目,包括BP、ABB、西门子、阿尔斯通、可口可乐、日立、三菱等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康明斯、康师傅、中钢集团、中交集团、北车集团、兵器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形成商用汽车、机械电力、食品饮料、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实现40%左右的高速增长。
魏后凯认为,制造业如果没有形成好的基础,将影响到未来城市的扩张、服务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有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虚高,比如广西南宁市,其第三产业比重比上海还高,但人均发展水平却远低于上海,导致后来城市发展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在经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中,商用汽车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重型汽车生产方面具有竞争力;机械电力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最密集的产业,也是西部电力制造产业聚集区,总体装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领先西部。
培育新增长极
近日获批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地区将在未来西部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前,陕西省一直重点推进的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尝试搭建两地在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产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框架。
西咸一体化的推进,为西安在关中城市群及今年两会期间重庆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做好了铺垫。
以西安、重庆、成都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圈”,被喻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如今三地都在争取“西三角”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经济圈内的博弈不曾停止。谁是领头羊,最终要靠实力说话。
魏后凯说:“中国经济增长上世纪80年代靠珠三角,90年代靠珠三角、长三角,进入21世纪,这种单纯依靠某个区域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在中西部地区出现一批新的增长点。”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对《科学时报》记者说:“不是任何城市都能成为增长极,西安的新中心建设只是培育增长极的过程,但新中心要有明确的载体和统一的规划,不要成为一个摊大饼的过程。”
他表示,西安城市新中心建设应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模式,直接推动西咸经济一体化崛起,进而带动关中天水地区,然后与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南经济相互呼应,辐射最外延的西三角,成为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的新的增长极。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整个区域经济处于转型阶段,这对西部开发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魏后凯强调,西安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产业配套等,还要培养主导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吸引总部经济,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作努力。
事实上,西安也正在加快城市化战略转型,行政中心搬迁至经开区,不仅是拓展城市空间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发挥西安城市群的规模积聚效应、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步骤。
改善环境提升品质
今年5月举办的西安城市新中心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有开发商提出,经开区建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到明渠里,而且没有实行雨污分流。这一问题再次表明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滞后性。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学民介绍,新区原来只有污水管,污水管直通明渠,没有雨污分流。今年5月,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污水将进入这里处理达标后排放。预计10月底,开发区内总长21.8公里的雨污分流管道将全部铺完。
郭学民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开发区过去确实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破损、起点低的问题,在交通、绿化、城市形象方面与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城市断头路的打通,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
例如今年投运的该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5万吨,将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市北郊地区水质污染问题,极大改善漕运明渠及渭河水质。
魏后凯强调,西安打造宜居城市,对其软硬件建设、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西安的经济实力看,它应该成为西部地区的龙头和门户城市。目前西安离这些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在软硬环境、产业配套、城市实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介绍,近几年以开发区为核心的西安新城市中心的环境营造工作快马加鞭地进行着。西安在以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不仅实现了公共资产的增值、产业经济的提升,还通过城中村改造、城市形象提升等工程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开发区内有33个城中村,截至2008年7月20日,已整村拆除12个。今年,西安市给开发区下达的任务是完成3个城中村整村改造,开发区管委会自加压力,把目标提高到10个。同时,还将投入38亿元用于去年12个城中村改造居民的回迁安置。
今年,开发区启动了两条路的改造工程。其中,未央路是开发区的主干道,也是开发区的商业区。改造工程从3月开始,预计投资3.4亿元。道路改造起点很高,包括8车道的公交专线,高压线、通讯线路全部入地,彻底解决空中、地面、地下的问题。另一条主干道文景路的改造本来打算暂缓施行,但受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影响,也于今年启动。
同时,为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开发区今年仅绿化一项投入将达1.4亿元,较往年相比提高了20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些矛盾,但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当地村民、未央区政府的配合下,这些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郭学民说。
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西安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90平方公里以内。国务院在批文中还特别强调了西安要统筹协调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老城区与新城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对此肖金成表示,西安新中心建设要避免粗放的利用土地方式,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和提供土地优惠的利害关系,新的城市一定要实现集约发展,要体现出大都市的土地价值。
“新中心要成为帮助西安提升城市品位和地位、凸显城市特色的中心,要避免像北京一样建了许多‘中心’(如回龙观、天通苑),都成了‘卧城’(只是人们睡觉的地方)。”
《科学时报》 (2009-7-6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