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1 21:26:8
胡政之:迟到的纪念

 
《回忆胡政之》,胡玫、王瑾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定价:43.00元
 
□本报记者 钟华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胡政之是何许人也。但是,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范长江、萧乾、徐铸成都是经他的栽培扶植而成才,他们都尊称他为导师,而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更是与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新闻巨擘 经营奇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抱病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一定要来的。” 方汉奇教授一直强调,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胡政之,本名霖,生于1889年四川成都,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主修法律和科学,归国后投身报业。从1912年4月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到1949年辞世,胡政之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先后在《大共和日报》、《新社会报》、《国闻周报》、《大公报》和国闻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担任过编辑、记者、主编、主笔、经理、总经理等各项职务,以毕生的精力献身于中国的新闻事业。
 
提到《大公报》,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由擅长集资的吴鼎昌、文风犀利的张季鸾、善于经营的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由于吴鼎昌1935年因出任政府官员而离开《大公报》,而张季鸾与1941年病逝,只有胡政之主持《大公报》时间最长,有27年之久。而这27年也是《大公报》最为辉煌的时期,由1926年复办时的几千份,增加到1949年的20万份,报社资产从5万元到1949年的6亿元,而这份报纸亦由一份地区性报纸发展成了全国性知名大报。
 
“提到胡政之,人们往往会强调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才能。”方汉奇说,“但是他也是一个新闻事业的全才。他懂4国外语,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当年他是唯一一位进入会场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论家,所写的文章和张季鸾难分伯仲。”
 
著名报人徐铸成在讲到近现代新闻工作者的贡献的时候,曾这样说道:“邵飘萍、黄远生诸先生富有采访经验,文笔恣肆,而不长于经营。史量才、张竹平、汪汉溪诸先生工于筹计,孹画精致,而不以著述见长。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文、武、昆、乱不挡’。后起的如成舍我辈,虽然也精力充沛,编辑、经营都有一套,但手面、魄力,似乎都不能与胡相比。”
 
还历史真实的面孔
 
“迟到的纪念”这几乎是在场所有人都会提到的语句。方汉奇说:“这个研讨会,20年前,胡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就应该举行了。”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中,这是不可能的。
 
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陈益民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他翻阅《辞海》的时候,发现了张季鸾、吴鼎昌的词条,但“三驾马车”中独独没有胡政之的名字。
 
方汉奇说,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胡政之几乎被遗忘了,即使偶尔被提起,也往往被当做新闻史中的另类典型而遭到贬抑。这和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对旧《大公报》的讨伐和批判有关,也和胡政之晚年的某些社会活动不被理解和遭到疵义有关。
 
《回忆胡政之》一书的编撰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2002年胡政之孙女胡玫和外孙王瑾编写了《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收入胡政之生前的朋友和同事所写的回忆、纪念文章20多篇,但该书只能以内部文集的形式出版。而此次出版的《回忆胡政之》是在《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发现的一些回忆文章,并增补了不少与纪念胡政之有关的新内容。所收文章,不少出自与胡政之有过师谊之情的人之手,这些人日后又成为报界乃至政界学界的名流,如查良镛(金庸)、杨历樵、萧乾、曹聚仁……文集记录了胡政之逝世后后人的思念,也保存了大量与胡政之立身行事有关的文献资料,能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胡政之。
 
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
 
新世纪以来,旧《大公报》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报刊上也出现了不少重新评价胡政之的文章。“所幸历史是公正的,承认了胡政之的历史地位。”方汉奇说,“他是一位爱国者,振兴中华,追求民主法治,支持革命先驱者。我们今天纪念胡政之诞辰120周年,是纪念他的业绩,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对人才的扶植培养,他所创办的《大公报》这么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一个品牌;还要纪念的他的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纪念他新闻事业的职业道德。”
 
胡政之非常重视人才,敢于担当,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就没有曹谷冰的《苏俄访问记》。文人办报往往在经营方面是弱势,而胡政之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创造了以系列独具风格的经营理念。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大公报》研究专家吴廷俊认为,这些对于当今的媒体人都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胡玫在谈到编写这本书的缘由时说,“我们出这本书,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全面公正地了解胡政之、评价胡政之,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也希望他的新闻思想可以给今天一定的借鉴,希望他留下的文章对我国新闻史有一定的价值。”
 
《科学时报》 (2009-7-2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