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30 23:31:47
个体化诊疗:在个性和共性中寻找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由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当前,个体化诊疗的思想正逐步渗入到医学实践中。
 
近日出席以“个体化诊疗”为主题的第344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个体化诊疗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但作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关键是要理清研究思路,并找到适宜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是理清研究的整体思路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王永炎说,个体化诊疗中的许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从理念、技术和器物等3个不同层面都需要很好地研讨。个体化诊疗属于健康医学的理念,对于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缓解当前需求攀升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促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个体化诊疗,要以国家社会和人类需求为引领,主张学科交叉。在研究内容上,涉及体质辨识、辨证论治、复杂性干预等一系列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和器物层面,要从科学、美学、哲学的高度加以理解。
 
与会专家认为,个体化诊疗具有深刻的学术与实践内涵,中医辨证论治是个体化诊疗的最早典范,对于个体化诊疗的认识应坚持“共同理念、不同方法”的原则,中西医各自探求实施途径,关键是理清研究的整体思路。个体化诊疗是在个性和共性当中不断寻找平衡点,根据不同特点区分为不同类别,然后针对这些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从整体上把握,强调系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基因组和基因组之间的差别,体现中医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的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认为,个体化诊疗研究中应考虑6个方面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循证与人文的关系,功能与信息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返本与开新的关系。中医在个体化诊疗中具有先进的理念,中医对个体化诊疗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证候、体质的判断之上,而现代西医也看到了心理、社会环境等是影响个体化诊疗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西医的优势应当互补。
 
体质学为个体化诊疗开辟新径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通过将人群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探讨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干预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等,为个体化诊疗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琦在《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个体化诊疗》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指出人类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体质也具有群体性,人的体质类型可分为9种,应处理好群体性与个体化的关系。未来中医学对个体化诊疗的贡献,就是要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和模式,真正让群众受益。
 
多数学者认为,实施个体化诊疗,要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寻找平衡点、体质个体差异性与群体趋同性;人群体质分9种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将针对病落实到针对人,还有利于将个体化思想体现在疾病防控重点前移战略之中;研究体质分类并应用相应的判定标准,根据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对正常人、亚健康人和患者进行干预,应该是实践个体化诊疗的主要途径之一。从体质入手,探讨实施个体化诊疗的思路与方法,为个体化诊疗开辟新途径。
 
与会专家指出,个体化诊疗的中医临床研究应该关注两个重点:一是从多个患者的个性化信息中科学提取共性规律;二是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制定辨证识病规范和处方用药规范。与会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深入开展个体化诊疗的基本概念及其中西医学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科学时报》 (2009-7-1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