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思玮 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29 21:36:6
患上“电磁焦虑症”?

         高压输电线路周边工频电磁场水平有多大?高压架空线路在其周边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主要取决于线路电压等级的高低,线路电流的大小以及线路导线的排列方式等诸多因素。易蓉蓉/摄

 
□实习生 张思玮 本报记者 张巧玲
 
“装修的时候,我特意在墙上铺设了铜网,听说这样能防辐射。”
 
“我现在都不敢怀孕要小孩儿,也是怕有辐射。”
 
“高压线、变电站现在都进了居民小区,怎么让我们不担心呢?!”
 
……
 
这些议论出自居住在北京立水桥附近“明天第一城”小区里的几个居民,他们自从入住到这个小区,就一直被电磁辐射这一问题困扰着。居民李女士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们还自发地创建了贴吧、聊天群组来讨论此事,但谁也不是很清楚到底电磁辐射是怎么回事。“只是看到一些报道或者听别人说,才引起我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李女士说。
 
伴随着人们对电磁辐射的关注,防辐射的服装也在市场上走俏起来,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特别是一些孕妇,几乎人手一件。
 
但一些专家认为,公众的恐慌是由电磁辐射被“妖魔化”引起的。
 
电磁场并不等于电磁辐射
 
电磁场自然产生,在地球上一直存在。自20世纪以来,由于电力需求、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方式和社会行为的改变等原因,使人造电磁场源的环境曝露不断增加。每个人在家里或工作中都曝露在许多不同频率复杂混合的电场和磁场中。
 
“在一些报道中、一些自称专家的口中,经常不适当地把电场和磁场(或电磁场)描绘成‘电磁辐射’,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感受,造成了公众的误解,有时还将其与‘核辐射’高风险相关联,这应予以纠正。”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研究员杨新村说。
 
不过,杨新村也认为,现在已经不是某个专家发表一番言论就可以消除公众疑虑的。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各种放射性能量发射和电磁能量发射都属于辐射。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界定了像紫外线辐射那种频率非常高的电磁波才可称为“电磁辐射”,它仅是电磁兼容领域的工程术语。而在极低频场即100千赫以下,其存在方式为“电场”和“磁场”,对于高频来说,较低频率的电磁波通常被称为“电磁场”。
 
杨新村介绍说,WHO已经把认识与理解电磁场对健康的影响,纳入环境健康领域的议案,并且组织发布了《制定以健康为基础的电磁场标准框架》及《WHO“国际电磁场计划”的评估结论与建议》,目的就是帮助公众全面、科学地了解电磁场健康问题的权威信息,向全人类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健康保护水平。
 
虽然对于如何认识电磁场对人类健康的潜在有害影响,WHO已经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但是曝露标准的制定只是近年才开始的,目前有一些不同的国家标准。这也是造成公众疑虑的原因之一。
 
即便在一个国家内,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杨新村不认为采访专家是一种消除公众恐慌的好方式,这么复杂的一个环境健康问题不可能是某位专家的认识就能解决的。他认为,应该把精力花在对WHO官方文件内容的消化上,因为WHO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导向在中国长期未得到重视,推荐的安全曝露标准也遭到了不负责任的非议。
 
杨新村极力建议,目前中国的合理选择,是采纳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电磁场标准。
 
输变电站设施建设在困扰中前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电力生产与传输业务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如同用水量越大,要求水位越高一样。巨型社区的建设,高电压、大容量的变电站进入城市核心区、住宅集中区已别无选择。这才是有效地减少电能损耗,保证供电压稳定,解决城市高密度负荷用电的必要技术手段。”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工程师沈琪解释了高压变电站进入居民社区的原因。
 
不过,据电力公司有关部门统计出的情况显示,近几年来阻挠电力建设施工以及诱发社会事端或诉讼的事件与日俱增,有些地方的居民还会用悬挂“迁移变电站,还我健康”等标语的形式来抗议输变电站修建在居民小区周围。这样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社会资源,还使一些地区的输变电建设与供应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其实,一般的输变电设施产生的主要是50赫兹频段的电磁场,按照国际权威组织标准规定,100千赫兹以下的频段设备因频率太低是不能产生有效的电磁辐射。并且,“输电线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临近的房屋形成防雷的‘保护伞’,原因是当有带电的云团经过输电线路时,云团电荷可以通过避雷线安全地引导电流进入大地,起到防雷作用。”沈琪说。
 
据沈琪介绍,目前北京电力公司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输变电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对一些10千伏的架空线实施入地改造,剪掉了密布街巷多年的电线,拔掉了林立的线杆,注重在设施建设管理、环保技术措施方面下工夫,促使电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还设置了“公众开放日”,向公众介绍输变电设施周边的电磁环境,让公众科学地看待输变电设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针对一些公众认为地下变电站和架空线入地是否能解决电场、磁场曝露的问题,电力部门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难与城市景观协调”以及“土地资源紧缺”,与“输变电设施可能影响人体健康”无关。
 
5月31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分论坛——“城市环境风险控制与应对”上,北京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他们只要接到群众对小区内电磁辐射投诉或者存在疑问的电话,都会组织人员亲自上门为群众进行义务测量,增加与群众沟通的机会。
 
虽然在居民小区输变电站的建设上,仍会有反对的声音,但杨新村还是坚持“只要把真实的、科学的数据告诉老百姓,他们都是很通情达理的”。

高压架空线路在其周边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取决于线路电压等级、电流的大小以及导线的排列方式等因素。易蓉蓉/摄

 
科学家、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需要对话沟通
 
“应该借用罗斯福的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来解释电磁辐射给公众带来的恐慌。”一直从事人类生态学研究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王方辰对记者说。
 
的确,现在许多居民中存在着谈电色变、谈磁色变的现象。一些“高压线致癌”、“诱发儿童期白血病”等“有害健康”的“专家”言论信息铺天盖地,使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抉择,公众难以释疑。
 
“有时候还把电磁辐射和政府公信力联系起来。”这一点让杨新村显得有些忧虑。
 
“有电压就有电场,有电流就有磁场,当电器接入电源,电器周围就有电场;接入电源的电器,即使电器开关关闭,电场依然存在。电器开关开启,有电流通过,电器周围就有磁场。任何对电磁场环境健康弱风险的过度渲染只会导致公众担忧,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杨新村说。
 
WHO一再强调,必须明确“健康危害”和“健康风险”的区别,危害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损害;而风险只是人可能受到特定危害的可能性。WHO同时指出,在电磁场环境问题上,公众的恐惧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求利益相关人——科学家、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健康信息交流系统。在问题开始显露时,及时启动有效的对话与沟通,避免形成“事件”或“危机”。
 
输变电工程周围存在的电场与磁场是否对公众存在潜在的健康影响,除了要向公众传播全面、客观、均衡的健康公共信息进行必要的沟通了解之外,杨新村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决策层进一步强化以WHO“国际电磁场计划”研究为指引的主动意识,把握并顺应国际主流趋势。杨新村同时建议尽早出台工频电场与磁场曝露国家标准,但“反对以预防的名义把曝露限值降低到任意的水平,从而破坏限值所依据的科学基础”。
 
不管是在会议论坛上还是在采访过程中,不论是专家们还是普通群众,他们都觉得有必要迅速组建政府、企业、科学家有效的风险对话机制与平台。通过与公众的沟通与共商,就电磁场健康风险管理及适合国情的预防措施形成一定的共识,来消除“电磁焦虑症”。
 
《科学时报》 (2009-6-30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