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市延庆县,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地处上风上水之地,兼具生态屏障与水源保护两项职责。近年来,延庆县科委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过程中,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生态产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由小循环进入大循环,由粗放式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并在创新型乡镇建设中探索出了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的路径和模式。
循环农业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是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今年5月下旬北京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大力发展包括生态服务型经济、高端产业、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等在内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版稿件采写:郑金武 张林 黄明明

用废菜叶加工成生物饲料,生物饲料进入牛舍,产生的牛粪还可以用来养殖蚯蚓变成新的高档肥料,这些肥料再进入有机蔬菜大棚和果园,抛开链条上的枝枝蔓蔓,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过程。
而在延庆生态循环农业的“大循环”圈里,这个链条仅仅是微观要素的连接和传导,更宏观的是,循环经济已经渗透进蔬菜、葡萄及酿酒、花卉、食用菌、畜禽养殖、饲料加工,以及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中。
废菜叶变美味饲料
延庆是蔬菜大县,蔬菜播种面积达6万亩。该县康庄镇的小丰营村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反季节蔬菜,年市场交易量达1.5亿公斤。
延庆县科委副主任李树华介绍,延庆有5000亩设施农业,6万亩菜地,每年仅废弃的菜帮菜叶就达3万吨,这些蔬菜废弃物堆在田间地头,不仅污染环境、危及地下水,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记者在小丰营村的一处蔬菜交易市场看到,菜叶、菜帮摊满了市场的一片空地,菜农和商贩还在不断清理出新的废菜叶。进出市场的农用车有的装着新菜,有的却装满了废菜叶。
李树华向《科学时报》记者解释,这些蔬菜废弃物运往阔利达公司,在那里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与秸秆、豆粕、玉米面等混合转化为优质绿色的奶牛饲料。此项技术不仅扩大了饲料来源,实现了农作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还使菜农多了一份收入。“一斤废菜叶卖6分钱,还有人上门收,菜农也乐意把这些‘垃圾’收集起来,而且避免了环境污染。”
阔利达公司全称阔利达实业(集团)公司,位于康庄镇。该公司去年6月正式投产一条生物发酵饲料生产线,用于处理周边菜农的废弃蔬菜和更为丰富的农村秸秆资源。
记者采访时,距离今年蔬菜大批上市还有半个月时间,因此公司的生产线还没有开工。“小丰营是北京的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到了蔬菜大量交易的时候,我们都会跟村里签协议,根据市场确定蔬菜废弃物的价格。”公司办公室主任崔春利介绍说。
而所谓的蔬菜废弃物主要是菜叶、菜帮子和根茎等,公司按菜叶、菜帮子每斤6分钱、秸秆按每亩20~25元收购,日消纳能力30吨,基本能够消纳康庄镇域内的蔬菜废弃物。
据介绍,近3年来延庆县科委围绕有机循环农业,先后组织实施了包括“蔬菜废弃物与秸秆混合发酵饲料研发与示范”在内的10多项有机循环农业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链条,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贡献着力量。
“原始”的有机奶
2005年4月,康庄镇内的兴利鹏奶牛养殖中心与马营村99户农民签订土地租用合同,开始有机青贮玉米饲料基地建设工作,标志着北京市科委“延庆县有机牛奶生产体系建设”课题的实施。基地利用养殖场生产的有机肥料代替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其生产的有机青贮玉米饲料还可作为养殖场有机粗饲料,解决有机奶生产过程中有机粗饲料供应的问题。
在北京市科委、延庆县科委的支持帮助下,除了建设有机青贮玉米饲料基地,养殖中心还投资改造牛舍、运动场、饮水槽,铺设沙床,建音乐放牧广场,为奶牛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保证奶牛的健康和牛奶的质量。
如今,在养殖中心的基础上已成立了北京归原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归原有机奶”也被称为国内第一家有机液态奶。而北京市农村科技协调员——兴利鹏奶牛养殖中心的王占利,现在已成为归原生态公司的董事长。
“我们(生产)的奶,从种地开始一概不使用化学农药;挤奶的过程用冰水拉冷,以控制细菌繁殖;牛躺在沙床上促进它的血液循环。”王占利因为养奶牛而被人们称为“牛魔王”,谈起奶牛,他自然是如数家珍。
通过和农户签订协议,公司指导农户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种植大豆、玉米等奶牛饲料,并按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同时公司还在野鸭湖附近自种自收一些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作物,从源头上保证有机化。
在加工过程中,不仅采用冰水拉冷技术降低细菌含量,而且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让奶不见空气直接加工,从而保证了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王占利告诉记者,公司目前牛奶产量较小,日产只有四五吨,主要供应大使馆。“种地产生有机饲料,有机饲料喂牛产生有机鲜奶,牛的粪便不仅可以铺地育肥,还可以产沼气,所有这些在我们这里都得到了实现。”
据介绍,仅2007年该项目即带动康庄地区农民种植饲料15384亩,平均每亩增加效益141元,每头泌乳牛拉动种植增加效益1808元。
蚯蚓生态链
多年来,延庆县一直把奶牛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然而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牲畜粪便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消纳,给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在延庆县旧县镇,全镇养牛达到9520头,每天搜集到牛场排泄物可达200吨。为此,北京市科委和延庆县科委推出了“牛粪养蚯蚓”的课题,应用了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蚯蚓高效转化牛粪技术和蚯蚓系列农用产品开发技术成果。
蚯蚓在生态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有机农场急需大量高品位有机肥,也确保了项目运行的可行性。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是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新热点。
面对记者的采访,大柏老聚八方奶牛合作社社长马永存扒开田垄的表层土,指着里面蠕动的蚯蚓说:“蚯蚓是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的原料,蚯蚓粪(饲养蚯蚓的牛粪)还是高档有机肥,这样不但解决了牛粪污染的问题,还变废为宝,使牛粪和蚯蚓都增值了。”
据介绍,蚯蚓粪有机质含量高达10%以上,已经被周边一些种植基地试用,效果好于一般有机肥料。使用基地包括脱毒马铃薯基地和绿富隆公司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如今,该项目已形成“奶牛—牛粪—蚯蚓—蔬菜—奶制品生产”的生态链和产业化链,创建了新的循环农业模式。
有机葡萄促增收
伴随着创新型乡镇建设的启动,张山营镇把发展果品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1.3万亩,其中鲜食葡萄1万亩,酿酒葡萄3000亩。
2006年,该镇前黑龙庙村千亩有机葡萄基地顺利通过有机认证,成为北京地区有机认证最早、面积最大的葡萄种植园。积极推进辉煌世纪、中坤集团、罗曼尼康帝、华氏文鼎葡萄酒庄建设,加快该镇葡萄酒庄产业发展步伐。
在前庙葡萄观光采摘园,成串的葡萄挂在枝头翠色欲滴。前黑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元告诉记者,全村耕地面积1350亩,其中葡萄种植1100亩,有机葡萄880亩。去年全村葡萄产量接近150万斤,收入500多万元。
“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原来种玉米一年就几百元收入,改种葡萄后年收入变成几万元。”张进元高兴地说。
镇域内的亚洲最大的养鸡场——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型经济的良好依托与平台。园内建有沼气发电站,将鸡粪转化为沼气和电能。沼气输送到周边农户家中取暖、做饭;沼液、沼渣被输送到周边的观光果园,用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果品有机品质。
李树华介绍,该镇今后将重点发展酿酒葡萄,未来几年预计达到7000亩,建设酒庄8~10个,形成两个万亩葡萄和酒庄葡萄酒产业带。同时充分利用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的优势,与企业紧密联合发展生态循环型经济,建设北京最大、最具特色和最具科学性的循环农业示范镇。
“循环”的奥运蔬菜
由于“延庆县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课题的实施,使得北京市的龙头企业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绿富隆公司)成为2008年奥运会蔬菜供应商,在奥运会期间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数十个品种、230多吨蔬菜,占核心区运动员蔬菜供应量的40%以上。
在旧县镇的有机农业示范区,总投资4300万元、占地1500亩的有机蔬菜基地已颇具规模,钢结构大棚、日光温室、现代化温室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绿富隆公司董事长张会臣介绍,示范区内有丰富的秸秆、粪便资源,公司正在建有机肥加工厂以及沼气工程,加强农业内部循环,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育肥和资源再利用,公司今年加大了投入,并从北京市科委、延庆县政府得到一定支持。“延庆是北京的上风上水之地,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必须循环利用起来,以避免产生污染,否则会直接危害到北京。所以延庆需要多上一些循环利用的项目。”张会臣强调。
目前,绿富隆公司年加工能力3万吨,先后在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建立蔬菜合作基地5万亩。今年还将建成延庆县首家农副产品加工中心,为县内近5000亩设施农业及6万亩蔬菜提供高附加值销售渠道,为国内国际继续提供中高端有机深加工农产品,预计年创税收800万元以上。
未来,延庆县的科技工作也将围绕有机循环农业加大研发和攻关力度,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创新型乡镇、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延庆县新农村建设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学时报》 (2009-6-29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