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25 23:14:31
超半数有效载荷来自国外
印度:一个非典型的探月案例
 
2008年10月22日,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成功发射。除了直言“尝试追上中国”外,印度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和火星探测计划。
 
然而,一个引人注意的事实是,同其他国家独立完成探月任务不同,月船1号搭载的有效载荷多数为外国制造——2台同欧洲联合生产、2台由美国制造、1台由德国制造、1台由保加利亚制造,另外5台自行生产。如此来路五花八门的仪器让人不禁生疑: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将如何开展?印度是否有实力开展后续的探测工作?欧洲和美国为何要搭印度的“顺风车”?
 
在2009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期间,由美国宇航局(NASA)向月船1号提供的月球矿物成像仪的首席科学家、布朗大学地质科学系教授Carle Pieters向《科学时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月船1号科学团队的国际合作模式。
 
聪明又省钱的国际合作
 
据介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设计探月任务之初就认识到,要完成所有的仪器制造最好是邀请国际合作者共同参与,因此面向全世界征求建议和项目申请。在递交的建议被ISRO看中之后,Pieters又向NASA递交了一份更为详细的报告书,具体描述了科学目标、工程设计、项目开销等内容。经过NASA的评议,Pieters的科研团队负责由NASA向月船1号提供的两项有效载荷中的一项,也成为月船1号5个国际科学小组中的一个。
 
根据双方的协议,所有国际小组的仪器制造费用、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等经费由本国或本洲航天机构全额提供。Pieters表示,美国和印度各自负担自己的费用:“我们一起发射有效载荷,一起分析数据,但是没有交叉经费。”
 
可以说,月船1号成为了各国探月仪器的搭载平台,同时也免费获得了更为先进的有效载荷。这种合作模式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认为“很聪明、很省钱”。
 
不过印度对外国仪器的选择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和本国仪器的互补性。他们首先确定自己有能力生产制造的仪器,剩下的才由外国提供,并且必须和他们的仪器互补,提高整体质量。
 
“要合作进行这样的研究,必须有NASA和ISRO之间的高层协议。”Pieters指出。随着双方合作的实质化,2006年5月,NASA和ISRO在印度签署谅解备忘录,商定双方将合作进行月球探测。
 
走向竞合共赢的探月时代
 
2008年7月29日,NASA在成立50周年之日宣布同印度、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这8个国家的航天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实施探月计划。另外,NASA也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机会。
 
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詹姆斯·格林表示,不少国家对载人航天计划都相当感兴趣,他们希望自己的宇航员能够踏上月球。不过在载人登月之前,印度的航天器首先搭载了NASA的科研仪器升空。
 
据美印媒体报道,同8国的协议内容之一是让NASA与其他加盟国家的航天机构分担费用。据悉,目前NASA每年的预算是160亿美元,但单是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就让美国在财政上吃不消。另外,美国还有建立月球空间站的计划,因此需要尽量利用国际资源以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据美国学者分析,在研发出新的航天飞机之前,NASA还得多多依赖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船“出租”服务。
 
在同印度的合作中,月船1号得到的原始数据会先回收到印度,然后提供给美方进行计算,加工过的数据再共享给印度科学家作进一步研究,最后向公众公布。然而虽然NASA通常规定必须在获取数据后的6个月内向公众公布,但美印的合作探月却是例外。Pieters表示,探月工程中的很多分析工作难度较大,为了保证印度科学家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成果,双方政府已达成协议,数据在1年之后才会公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Jeffrey Plescia博士表示,国际合作由于各有目标,合作难度很大,不过印度确实是一个合作成功的典范。
 
Pieters认为大量的沟通是合作成功的秘诀。不管是在合作初期还是现阶段,双方都进行了多轮的讨论协商。
 
据悉,在这5支国际小组中,除了一支是真正的联合小组外,其他4组都只有一二名印度科学家参与。Pieters小组中的14名成员中只有1位印度科学家。“不过今年会有一名印度学生来我这里读研究生,这就又多了一个。”Pieters高兴地说。
 
按计划,印度将于2012年发射月船2号,2016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0年发射小行星探测器。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这些后续的计划中是否会依然采取高度开放的合作模式?Pieters表示,印度方面已经表示,月船2号会和月船1号一样进行公开的项目招标,但具体的开放程度目前无法确定,取决于印度自己能提供多少有效载荷。
 
除了月船1号的工作,Pieters也是NASA黎明号飞船的研究科学家,同时也是NASA克莱门汀号飞船的科学团队成员。作为一位资深的探月人,她回顾了早期的探月工作:“在阿波罗探月的时代,其实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第一批探月的科学家主要来自研究陨石、地质、火山的人。每年在休斯顿召开航空大会时,我们都希望能为这个领域引入一些科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学术圈正在发展壮大。现在又是新一轮的数据大爆发,嫦娥、月船、月亮女神、LRO,我们从没有过这么多的信息,我希望这个科学圈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科学共同体。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是肯定会发生,因为现在的数据太多了。”
 
太空探测是一个中外合作极少的领域。在本次研讨会上,姜景山主动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向Pieters提出合作意向,认为双方分别用红外和微波的方法对月球同一区域进行了探测,如果合作必将能做出很好的工作。Pieters也特地将姜景山的报告带回国,商量合作的可能性。
 
同印度的月船1号相比,我国的嫦娥1号是一颗令国人骄傲的大中华星。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表示,在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中国完全有能力自行设计、制造。但他同时指出,研究月球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在第二轮探月高潮中,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探月工程,并且这一轮的探月计划比之前的工作仪器更先进、目标更明确、科学价值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条件也必须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到了第二阶段进行数据分析时,必须开展国际合作,闭门是行不通的。”姜景山说。
 
《科学时报》 (2009-6-26 A3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