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陈思和、刘苏里、张冠生、王鲁湘、沈昌文……34位在读书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分别讲述了从前没有透露过的30年来的私人读书秘史,以及各自的书单。该书主编胡洪侠则列举了该书的“七好”:1.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第一本集合各方高手撰写的“私人阅读史”;2.她出生在正该出生的时候,不早也不晚……其余的还是由读者自己品味吧。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胡洪侠、张清主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48.00元
□陈思和
如果我们把“读书”这种行为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一般由两个系统构成,一种是社会阅读,书籍在社会层面上流通,不管哪种职业的人都可以去阅读,这类书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风气的鼓励,甚至社会思潮的推动,都会产生影响;另外一种是专业阅读,就是限于某些专业的人才会阅读,尽管是好书,但只是对专业的推动有价值。我的主要阅读都属于后者,对于前者接触不多,我一般是拒绝社会流行的图书进入我的阅读生活。
两个奠基者:李泽厚和钱锺书
1978年我刚刚考上大学,开始了学习的道路。因为当时的浅薄,很多书籍都足以让我们振聋发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书是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和一本论康德思想的书。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本,其中论述晚清思想人物的思想特点,集中探讨知识分子与农民革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许多地方都开启了我们对时代的看法。那时候正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刚刚开始,这本书发挥了巨大的启蒙作用。《美的历程》也很重要,作者用简括的笔法勾勒了两千年以来的美学简史,这种写法和对美学的普及效果,是后来大部头的中国美学史所不及的。与李泽厚的书同时代出版并产生巨大学术影响的是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这是一部四卷本的学术总汇式的笔记大观,但是在“文革”刚刚结束,人们还在文化废墟上唉声叹气的时候,钱先生用他的读书实绩显现了文化的磅礴无疆,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会的可能性。
当时巴金的声音代表良知
上世纪80年代是启蒙思想占主流的时代,文学往往是思想前驱,时代先锋,是思想普及的重要一翼。这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在80年代初又一次发挥了文学的这一使命。我觉得当时的文学与思想很难绝对区分,文学的作用也同样是思想的作用。我要举的是巴金的《随想录》,已是八十老翁的巴金连续八年书写《随想录》,几乎是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思想解放的普及。由于当时“左”的思想路线还占有一定的力量,思想解放运动还是在紧张地开拓,许多思想界的斗士都纷纷落马,形成了前仆后继的悲壮情景。而富有政治经验的巴金始终站在前沿阵地,从容不迫,一篇一篇地展开话题,阐述思想解放的立场。现在看来,《随想录》有些话还残留当时时代曲笔的痕迹,青年人可能感到不满足,但在当时,只有巴金的声音,真正起到了社会良知的作用。
与巴金的《随想录》相应起作用的,还有北岛以及他的《今天》伙伴们的诗歌,我不知道当时一份未正式出版的刊物算不算“一本书”,至少《今天》或者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选》应该算一本的。还有一些流行的文艺书籍也产生过影响,如王蒙等人的《重放的鲜花》、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等。
我还要郑重推荐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是继鲁迅《阿Q正传》以来最有力的一本惊世骇俗的书,中国人的必读书。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本读物《傅雷家书》也是值得怀念的,这部书到今天也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类的道德修身书籍。
第二次“西风东渐”唤醒人性
如果把西方的翻译也算进去,文学方面的书籍大约有以下几种:劳伦斯的《恰泰来夫人的情人》(这本书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中译本,这里推荐的就是这个译本在香港的重版,后来在内地也曾被引进,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被禁止了。但是,当时的青年大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这部书的),卡夫卡的《城堡》,柳鸣九编的《萨特研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博尔赫斯的文集。
与这些文艺书籍相呼应的是来自西方的普及性理论书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梦的解析》,卡西尔的《人论》,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以及以“走向未来”为代表的一大批介绍西方思想理论的书籍。尽管这些书籍的内容并不一致,反映的社会要求也不一样,但在我,阅读的潜在目标是对于把人性尤其是把人的性的意识放在生命本源之上,加以认识和体验,强调人独立于世的自由自强,不服从任何生命以外的权威,对女性的真正解放学说的尊重和理解,民间传说、家族史与历史、血缘的关系、人性深处的恶魔性因素,等等的兴趣。
我几乎不读20世纪90年代后的流行书
上世纪90年代社会风气大转,市场经济呼啸而至,启蒙思想连同知识分子的立场都受到了质疑。市侩主义流行一时,人文精神和原本建立在人性之上的爱、正义、自我牺牲等伦理信条都被轻视,鼓吹金钱至上的观念与逐渐形成的新意识形态相结合,渗透到一些思想、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所谓的学问家、大儒、说书人、新文人都纷纷登场,聒噪之声不绝。我几乎不读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流行图书。能够推荐、并自以为与20世纪80年代思想脉络一脉相承的,有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贾植芳的《狱里狱外》和顾准的《顾准日记》。这四部都是难得的好书,张中晓、贾植芳都在1955年胡风冤案中牵连罹难,他们以铮铮铁骨书写了高贵的“人”字;陈寅恪、顾准以晚年风骨、深刻思想流芳传世,这些著述可能都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在今天弥漫的社会风气里起到了中流砥柱、催人清醒的作用。
对于社会学方面,还有几本书我以为也是不能忽视的,但是我对这些书的内容缺乏研究,只是匆匆阅读而已,手头无书,书名也可能记错,它们是《山坳上的中国》、《现代化的陷阱》和《黄河边的中国》。前两部书的作者好像都是广东的,后一种的作者曹锦清先生在上海教书。我读这些书时的感动,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如果还要我指出近30年来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我想指出的是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张承志的《心灵史》,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兄弟》(我认为后者更加传达出时代之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阎连科的《受活》、《坚硬如水》,贾平凹的《废都》、《秦腔》,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有许多我非常喜欢的好作品,如翟永明的诗,方方、严歌苓的小说,邵燕祥的散文,蓝英年的随笔等等。
(本文有删节)
《科学时报》 (2009-6-25 B4 月末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