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
|
理清思路 破解难题 加快哈尔滨发展 |
|
□本报记者 好诚

地处东北边陲的哈尔滨市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采取有效对策保证城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区位优势与“相对劣势”并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理清思路、破解难题。
分清发展优势与劣势
李伟说,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从出口加工产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领域,进一步向钢铁、纺织、家电、汽车等实体经济扩散。哈尔滨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由于自身以投资品(主要是发电设备制造、交通设备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
从数字上看,尽管去年全市保持了13.2%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了2.2%;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也只有5.6%,同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从东北地区四个副省级城市看,哈尔滨目前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并且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这将给全市的科学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等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辩证地看,危机本身既包括“危”的一面,也包括“机”的一面,而善于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则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关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下滑,可以说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次产业大变动、大调整、大修复的客观过程。因此,如何在危机形势下把握和创造发展机遇,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思路和落实发展措施,化解危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近年来哈尔滨市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环境来看,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对影响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客观的认识。李伟认为,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二是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西部门户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三是哈尔滨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运枢纽城市,具有发展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加快哈尔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快使其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现实竞争优势。
而劣势在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距离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主要经济圈相对较远,市场、交通联系不便等问题是发展中的硬约束,很难简单地被“面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区位优势”所破解。如何克服发展中的这些制约性条件,或叫“相对劣势”,任务艰巨。
其次,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哈尔滨当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思想解放程度上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二是发展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清晰;三是工作作风还比较漂浮;四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尚未有效释放。
比如在发展思路上,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对于自身城市的发展定位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但始终没能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清晰的思路。先后提出的关于建设“东北亚国际经贸城市”的定位、关于建设“四(五)个基地、一个中心、一座名城”的定位,以及当前正在实施的“三个适宜”(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定位,在具体落实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市,哈尔滨农业生产规模优势明显,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农业仍然以传统的粮食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严重滞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当地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套产业,缺少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虽然具有发展对俄罗斯和东北亚经贸合作的区位优势,但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缓慢、规模弱小,难以对经济发展发挥有效的拉动作用。
五措施推进哈尔滨发展
关于加快哈尔滨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李伟认为,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尽快克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的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和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克服一些地方和部门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影响和束缚。要真正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勇于和善于突破发展禁区,敢为人先、大胆试验,努力以自身的探索性实践为国家和兄弟城市的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二是要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做大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牛、生猪、禽蛋、林木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尽快探索制定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化龙头企业。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结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哈尔滨长期以来有待解决的问题。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克服经济结构偏重、体制不活、新增长点不多的束缚。积极发展核电装备、风电设备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先进直升机、电动汽车等产业。依托亿阳集团、哈工大等高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快自主创新,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电子通讯设备、敏感器件及传感器汽车电子、计算机辅助设备及零部件等产业。
四是扩大招商引资。在工业化提速、城市化扩张和服务业提升的历史阶段扩大再生产是本质特征。既要重视内涵发展,更要重视外延扩张,必须靠投资注入、靠项目支撑。要探索多样化产业转移承接方式,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向并购、BOT投资、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等方面发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吸引力度,寻找同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合作的契机。
五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倍增器。要更加积极、主动、有目的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挖掘其在带动就业、促进生产、服务民生、贡献财政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旅游和会展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差距。
《科学时报》 (2009-6-22 B4 城市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