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目标瞄准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
大连理工大学喜庆60华诞 |
|
□本报记者 陆琦 崔雪芹 张一峰
甲子轮回,风雨兼程,倾心科教兴国铸造丰功伟绩;六十春秋,岁月峥嵘,甘为振兴中华培育桃李芬芳。
6月21日,大连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与国家部委、省市领导,海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等各界嘉宾万余人欢聚在学校体育场,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尉健行发来贺信贺电。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等出席大会并讲话。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在讲话中表示:“大连理工大学确立了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将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潜力的精英人才;努力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参与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勇开社会风气之先、参与引领文化繁荣。在通往百年名校的道路上,昂扬自信的大工人必将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60年继往开来
创办于1949年的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而亲手缔造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独立办学后,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博士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秉承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78年被再次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在全国首批设立了研究生院,1988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启了新一轮发展的序幕。
“九五”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1996年开始实施“211工程”建设、2001年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学校步入了历史上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几代优秀的师生员工群体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传统和大工精神,发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大工60年的历史,是一部以大工精神为核心的奋斗史,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成了大工精神的基本内核,展现出的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抱负,矢志创新的不懈追求,专注学术的淡定心态,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辈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0万名毕业生,现在都奋斗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有两院院士,有知名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60年来,学校在“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统一谋划中,立足高起点、大视角、求创新进行学科布局调整。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努力巩固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增长,构建学科群体优势;在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加速形成学科高峰和新的优势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拓展。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管理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加速发展,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办学格局。
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聚焦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目前,学校按院系、科研院所的矩阵式结构模式和管理体系,正在组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并积极推进学科群为基础的学部体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校科技资源和学科结构,形成有利于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人文、制度和政策环境。
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为经济社会服务和解决工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体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拓展校企合作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新模式,累计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辽宁及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正在加快形成“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布局。
近10年蓬勃发展
从建校50周年至今的10年,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实现从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实力较强向以理工为主的转变,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10年间,大工的年科研经费由1.2亿元增长到7.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连年跻身全国前20名,获得资助率位列前10位;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20名以内,其中EI论文位列第10位。2001年以来,学校有1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郭东明教授团队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0年间,学校的院士由7位增加到10位(包括前不久刚刚去世的钱令希和杨锦宗两位院士),双聘院士由6位增加到14位,长江学者由3位增加到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8位增加到30位。最近5年学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11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3%,一大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成长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10年间,学校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个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3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2位海外学术大师,开始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与世界著名大学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10年间,学校新建了开发区校区和西部校区,占地面积由152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1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凌水校区西部的新征校区建设已经呈现雏形和轮廓,化工综合楼、化工实验楼以及图书信息资源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教学、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006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挂牌成立和建设,主要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培训体系;2007年3月,学校与大连市、英特尔公司签订联合创建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协议,通过英特尔公司向学校捐赠的价值3600万美元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工艺平台和相关的设计平台、检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全球与先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距离最近的大学。
在60周年校庆前夕,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推荐评选出了20位功勋教师和30位杰出校友。作为大工几代教师和20万校友群体的缩影和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色业绩,奠基了大工60年的辉煌,他们所创造传承的大工精神,铸就了大工60年的光荣。
校庆期间,大连理工大学还开展了校庆嘉年华、校史与办学成就展、话剧《屈伯川》展演等多项庆典活动。
《科学时报》 (2009-6-22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