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苏开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18 22:48:23
“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本意
 
《汉语语境中的科学教育》(2009.5.15《科学时报》B2版)一文,将实事求是、格物致知、慎思明辨、诚意笃行四个成语集融一起,在既诂又训(“诂”是推求本意,“训”乃探索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是科学、如何探求科学、如何认定科学、怎样践行科学这样四位一体的“科学教育”观,立意新颖,阐析独到,读后颇受启迪。只是我对“实事求是”中的“实事”之诂,提出以下见解。
 
在我看来,对“实事”之诂须从典型的“双动宾构成语”之视角,来阐述一通实事求是之本意和含义。
 
中国成语奥妙无穷。“双动宾结构”(动词宾语+动词宾语)法,则是中国很普遍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成语构成法。动宾搭配、接踵对仗、韵律明快、意涵晓白,极具表现力,乃此类成语的特色和优势。只须细细品读画龙点睛、刻舟求剑、摩拳擦掌、斩钉截铁、进德修业、格物致知诸成语,人们便不难函摄此类成语之美妙韵味。
 
同上述成语一样,“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双动宾结构成语。然国内多数辞书在诂释“实事求是”时,却都未发现或未明示此优美结构,故训义难免有偏失。《辞海》、《中国成语大辞典》训之为“根据实证,求索真理”,便是例证。这里,将“求是”解为“求索真理”颇为得当,而将“实事”析成“根据实证”或“客观实际”,便可再酌了 。
 
《汉书·河间献王传》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此乃该成语之原初出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爱好古书,以重金从民间收集图书。四方人士不远千里前来献书,故他的藏书多得与国家藏书相差无几。所献图书不可能全是真货善本。“修学好古”的刘德,必须“实事求是”,在辨察鉴别献书真伪的基础上,从真书善本中以求真知真理。因而唐人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诂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相当贴切的。离开具体的图书从更抽象意义上察看,颜氏此解,把实事求是视为一个双重递进之劳作过程:一是“务得事实”即必须弄清楚事情真相的“实事”过程;再是在此基础上探求真知真理的“求是”过程。这种既求真相又求真理的双重劳作过程,构成了实事求是的完整统一过程。这正是“修学好古”的河间献王“实事求是”精神的本意所寓。
 
在我国历代训诂文献上,将“实”诂为动词词性者,实为凤毛麟角。据我查考,在《故训汇纂》所辑集的129条诂训中,明确诂“实”为动词“验实”的,唯李贤一人(《后汉书·顺帝纪》:“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李贤注:“实,谓验实之也。”)。李氏真是识力非凡。
 
为更清晰察视“实事求是”之双动宾结构性质,于此须在揭明“实”字所具“验实”(或“察实”、“考实”、“弄清楚”)这一动词词性基础上,再对“实”字之宾的“事”字,赘言几句。在现代汉语中,“事”主要可解读为“事情”和“事实”两义。 “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事情”则必须“验实”之后才能名为“事实”。可见,颜师古所称“务得”之“事实”,乃 “事情”经“验实”之后的结果。综颜、李两氏所训注可得:“验实事体,求索真理”,乃双动宾结构成语“实事求是”之本义或真谛。
 
上个世纪有不少学者韵士阐析过实事求是之大义。于此若将毛泽东和陈云的新阐析“珠联璧合”,便不难生发出许多辉韵来。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独到阐析。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一个很精辟很经典的新阐析。但若从训诂和成语结构法视角察视,毛泽东对“实事”之解尚欠得当。而陈云1962年对“实事”之解则可补此小憾。是年,陈云在《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在此,陈云将“实”析成“弄清楚”,将“事”解为“实际情况”。显然,如果把陈云的“实事”之解和毛泽东的“求是”之释相璧合,则不独“实事求是”之双动宾结构立马跃然纸上,而且,作为中共思想路线和现代科学态度的“实事求是”精神,便更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将“实事”作为普通名词和作为动宾结构的语词来诂训,结论是大异其旨的。作为动宾结构之语词的“实事”,其内涵乃“验实事体”。通俗点讲,即“调查明白现存事物”或“弄清楚实际情况”。再讲得简洁明白些,就是“求真相”。因而,从动态视角看,“实事求是”之过程,就是“求真相求真理”的科学劳作过程;从静态视域看,所求得的“真相真理”,便是科学知识。这就比将“实事”视为普通名词来诂训,更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09-6-19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