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版在内地出版两个月以来,引起了极大关注,并成为2009年上半年最热门畅销书之一。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首度发表和出版了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散文《重访边城》,刚一亮相就引起了热烈讨论。《重访边城》在张爱玲生前没有发表过,此时被挖掘出版,在“张爱玲研究史”上会有怎样的意义?《重访边城》看似一篇小文,张爱玲缘何在发表20年之后又重新修订增补?她是在怎样的心态下修订?这篇文章投入了她怎样的情绪?和小说《小团圆》里散文化的描写呼应,《重访边城》这篇散文里又有某种小说化的痕迹,张爱玲为什么对这种跨界式的写法情有独钟?……
《重访边城》是张爱玲写于1963年的一篇散文。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1963年,张爱玲将这次短途旅游的经历写成英文稿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发表于美国杂志The Reporter,在当时台湾的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世纪80年代,张爱玲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全文约1.5万字,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张爱玲漫游两地,描写台湾的庙宇、里弄,香港的建筑、店铺,笔下写来活色生香,乡愁四溢,耐人寻味。透过张爱玲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著名的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认为,此文“文笔细腻,也很优美,精雕细刻,回归到她的早期风格”,而“描写民俗、民风都是她喜欢和擅长的部分”,描写服饰的部分更是“可与《更衣记》媲美”。中文版《重访边城》在张爱玲生前从未发表,直至近年才被其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发掘出版,公诸于世。大陆版经《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先生重新编校修订,第一次以其完整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重访边城》一书中还收录了张爱玲于1950~1995年间创作的散文若干篇。其凌厉细腻的笔下功夫在散文创作中可谓炉火纯青,与其小说创作分庭抗礼。读过《小团圆》的读者常常会对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感到头疼,可以说,如果缺乏对张爱玲的生平与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则很难读懂《小团圆》,而本书中所收的自传式图文集《对照记》则是解读《小团圆》中种种线索与人物的最佳锁钥。对于捧读《小团圆》而未能尽得其中三昧的读者来说,本书更不容错过。此外,《人间小札》、《编辑之痒》、《张看附记》三篇散佚作品也将在本书中首次与读者见面。
(钟华)
《科学时报》 (2009-6-18 B1 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