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岗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3 22:45:24
回忆陈宗器先生

 
《摘下绽放的北极星》(上、下卷),陈斯文、陈雅丹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定价:130.00元
 
陈宗器先生逝世时年仅62岁,迄今将近47年。转瞬就要到他诞辰110年纪念,使人不禁回忆起陈宗器先生壮丽的往事。
 
探险考察的“罗布泊王子”
 
根据1927年4月26日由瑞典斯文·赫定和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规定中外团员各占一半,其中中方负责天文和地形测量工作的是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年轻的陈宗器。其后又组织“绥新公路查勘队”,队长斯文·赫定邀请陈宗器参加,继续做天文和地形测量工作。因此从1929年10月至1935年2月,他先后三次进入楼兰、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足迹几乎踏遍整个西北地区。在生命禁区罗布泊四个月不见人烟,经历了断粮数日等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地区从来没人做过的地理、水文、气象测量,绘制了这一地区最为精确的地图,并以实地考察的有力证据发表论文,提出了著名的“交替湖”观点。
 
与此相关,由于斯文·赫定与陈宗器长期共同探险考察,患难与共,积聚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斯文·赫定主动推荐和资助陈宗器去德国柏林大学和波茨坦地球物理所学习。而陈宗器先后以赫定的名字“斯文”和罗布泊的一种丘陵“雅丹”各自为自己的儿女命名。另外,在赫定的推荐下,陈宗器获得了瑞典国王颁发的“皇家北极星骑士勋章”。
 
开拓地磁科学的带头人
 
1935年陈宗器回物理所后,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与主持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地磁台。1936年3月,带领陈志强等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地磁测量,测点16处,开始了中国的地磁测量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1941年物理所南迁至桂林良丰后,又迁至四川北碚。陈宗器先后负责筹建雁山地磁台,并在北碚地区加密地磁测量20余处。抗战胜利后,又借复员东返之际,组织沿长江进行四省一市的长距离的地磁测量。之后又组织了在西沙、南沙首建地磁点,在华南、华中、华北多处进行大范围的磁测,为建国后编制中国第一幅“1950.0地磁图”奠定了基础。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4月,以气象所为基础,并合物理所的地磁和地质部门的地震和物理探矿,成立了中科院的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宗器被任命为副所长。他亲自组织和筹建了北京、广州、拉萨、武汉等七个地磁台。加上接收的上海佘山地磁台,俗称为老八台,至今仍旧是地磁基本台网的中坚力量。
 
与此有关,1947年春,陈宗器与顾功叙、翁文波等人发起并于当年8月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陈宗器当选为首届理事长。
 
大局为重、优秀负责的“管理员”
 
1944年夏,日军铁蹄南下,陈宗器重任在身,肩负起物理所设备与职工、家属的疏散、抢运工作。他带领所里骨干往返奔波于金城工、贵阳之间,顾不得自己的妻子和几个儿女,总算在1944年底安全抵达重庆北碚。
 
1948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胁迫研究所南迁。上海解放前夕,中央研究院及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均逃离了上海。陈宗器被上海各研究所公推为上海办事处主任。危难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联络中央研究院在京、沪各所抵制国民党胁迫他们迁往台湾的企图,组织各所职工自己起来保卫沪区研究机构,并参加了上海大学校长联谊会,以迎接解放。
 
1952年9月,陈宗器兼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负责科研器材的进口工作,以及中关村的基本建设和北郊祁家豁子地区的建设规划工作。在陈宗器的努力下,中关村100多所建筑拔地而起,初步形成了我国科学院的中心。
 
我与陈宗器先生共事10多年,他是我的好大哥。回想1956年同去巴塞罗那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筹备会议,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然而时间却已相隔了50年。
 
在他诞辰1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仅以此文,以为纪念。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阅读:《走向有水的罗布泊》,陈雅丹著,昆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定价:58.00元
 
《科学时报》 (2009-6-4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