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1 23:15:29
人工纯林的出现是一大进步
 
天然林并非都是混交林,纯林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林中。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赵士洞表示,人工纯林的出现是一大进步。谈人工林时应该理直气壮,不能由于人工林存在一些问题就不敢去谈。只有人工林提供的大量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天然林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也不是所有人工纯林都适合进行混交林改造,营造混交林还是营造纯林,取决于目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对于人工纯林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活动得到解决。美国和西欧、北欧一些国家的人工纯林面积很大,集约化管理水平很高,已进入可持续经营的阶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是,当前在我国林学界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中有一味贬低人工纯林的倾向,进而有些学者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提出各种所谓的改造方案,这是不稳妥的。”
 
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赵士洞表示应该为人工纯林“平反”。
 
“就像农业发展过程中种植业的出现一样,人工纯林的出现,是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人工纯林的生产力高,较易于管理,因此它必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木材及各种林副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赵士洞说,在天然林中,各种纯林大量存在于自然界,比如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林、横断山区的亚高山暗针叶林,以及天山山脉的雪岭云杉和天山云杉林等,它们并没有出现种种生态问题。
 
此前,在京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中国生态大讲堂2009年春季学术研讨会”上,多位报告人的话题中都谈到人工纯林出现的一些问题。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生态中心主任刘庆表示说,西南(岷江上游)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以前大量营建的人工纯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抗逆性差,其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等生态服务功能也比较差,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整个区域的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江西千烟洲站站长王辉民介绍了红壤丘陵区综合开发的探索,以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内容的“千烟洲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红壤丘陵区有很多结构单一的人工纯林,红壤丘陵区的问题多与人工林密切相关,诸如水土流失、地力衰退、土壤酸化、生物多样性少、生态服务功能差、生态灾害频发,以及土壤和水体污染等。有鉴于此,王辉民认为,低效人工林改造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切入点,对红壤丘陵区生态功能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强化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会同森林站站长汪思龙介绍了他们对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地力研究。杉木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人工林类型,遍布16个亚热带省区,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沈阳应用生态所自1959年就开始观测、试验和研究,不仅发现了杉木人工林连栽后出现的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而且在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会同森林站十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较,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
 
汪思龙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虽然取得一些数据,但是,距离得出混交林可以解决杉木纯林连栽后出现的地力下降问题,并以混交林取代杉木纯林这一结论,还为时尚早。衰退也不单纯是针叶树种或纯林的问题,只是针叶纯林的衰退要比其他树种更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跟人为的经营措施有关。
 
汪思龙说,在不同地区,面临各自不同的区域环境问题,人工林的经营目的和经营模式不会相同,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模式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社会上甚至学术界也存在其他几种极端观点,比如有人认为既然混交林能够解决纯林存在的衰退问题,就没有必要去研究纯林存在的衰退机理或其他解决办法;甚至也有人主张既然我国亚热带很多地区封山育林成效很显著,就没有必要发展人工林,等等。 汪思龙认为既要研究人工纯林存在的问题,解决高效经营人工纯林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也要研究混交林的基本原理和经营模式。
 
“对于人工林,之所以在我国出现很多问题,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种了之后就不再投入,只要产出。”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陈楚莹表示,她曾针对改善我国人工林的经营状况这一问题,向国务院提交过相关的报告。
 
赵士洞去年在广东考察时了解到,桉树林在我国南亚热带的分布面积已经很大,而且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在提供木材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发展桉树林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解决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谈到桉树林的施肥问题时,赵士洞说:“要大幅度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就要做到集约经营,其中林木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陈楚莹介绍,对人工林施肥,并不是随便施,也需要像农业一样,通过试验来有针对性地施肥。由于施肥可能会对大江大河的水质产生影响,因而她建议,最好是采取生物措施,比如通过树种混交或更换造林树种等途径来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人工林问题的解决要比农作物更为复杂,因为林木的生命周期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各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问题。
 
“如果人工林不发展起来,天然林是保护不住的。”赵士洞表示,“谈人工林时应该理直气壮,不能由于人工林存在一些问题就不敢去谈。因为,只有人工林提供的大量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天然林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在这方面,国际林联早有很明确的表述,即“发展人工林,保护天然林”。
 
并不是所有人工纯林都适合进行混交林改造。赵士洞说,“营造混交林还是营造纯林,取决于目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谈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
 
赵士洞表示,生物多样性保育是就一个地区而言的,而不能要求每一片地块都兼具这一功能。“难道种水稻、种玉米时也要混交,也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吗?重要的是,在每个地方进行规划时,要全面考虑林业生产和保育等多方面的需求,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划为保护区,将急需改善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设为公益林,而将立地条件好并且适合于集约经营的地方划为林业用地,用以发展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林,做到分类经营。”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朱教君介绍了三北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沙地樟子人工林——为什么衰退。樟子松是三北防护林中一个主要树种,抗寒、抗旱、耐瘠薄,初期生长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辽宁西部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樟子松林长到30年左右时就出现衰退,以至于大面积枯死。去年11月,在三北防护林营造30年之际,国家林业部门又决定在未来几年,在三北地区的沙区还要再大规模营造樟子松林。朱教君对这一决定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
 
对此,赵士洞表示,地下水急剧降低也是三北地区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一个原因。“在三北地区是不适宜营造大面积樟子松林的。在这一地区造林时,应该选用白榆、山杏和小叶杨等乡土树种,而且栽植密度不能太大。要强调的是,不宜造林的地方就不要造林,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赵士洞提醒,“当然,构建包括人工林在内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存在不确定性,它的可持续状况需要有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需要时间去验证。人工草地等其他类型的人工生态系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据赵士洞介绍,国际合作项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综合报告和评估框架(CF)就是由他和同事翻译到中国出版的。由该项目所构建的一种情景叫“技术乐园”,其核心内容是尽可能地应用高新技术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但是,这些高新技术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尚未得到验证,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阅读:
 
原生林一般都分布在偏僻的深山峻岭或地形险峻脆弱区,其形成都是自然演替而成,物种歧异度高。在原生林中,依物种竞争法则,天然下种而形成森林植被群落。
 
次生林是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树根生出幼树组成的森林。
 
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一般在地形坡度较小,环境敏感度低,且欲行人工经营的地区。人工林是用材林的主要经营对象,也是提供民生及工业用木材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国的经济林都是依这种方式经营的森林。人工林可依地理环境条件与生态要求,建造成人工纯林、人工复层林、混交林等。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具有生长快,生长量高,开发方便和获得效益早,木材规格、质量较稳定,便于加工利用等特点。
 
《科学时报》 (2009-6-2 A3 每周聚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