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1 23:15:29
生态诉求与经济价值的林中争斗

川道上的木材运输车。王莉萍/摄


森林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态调节器”。 易蓉蓉/摄

 
5月19日,国家林业局启动2009年全国营造林质量检查,派出6个检查组分赴12个省级单位重点检查。此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中有:适地适树、栽植方式、株行距、混交方式以及树种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文元的话表述:“国家制定的政策和规划没有问题,都是经过许多专家论证提出的,主要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
 
但是,国家林业局在发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总结道:林业质量不高。全国林分(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层或林相、林型、林龄、地位级、出材量及其他因子大体相似,并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地流失、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
 
森林改造
 
人工林树种配置问题被媒体和专家指责最多。配置不合理隐含树种单一、未能适地、适种等。早前国内的林业被人戏称为“北方杨家将,南方沙家浜”,即北边是杨树的天下,南方多种杉木。后来,又被指责忽视乡土树种,未能适地适树。
 
很多专家指出,原来的乡土树种,榆树、国槐、洋槐、白蜡树、楸树、泡桐、梧桐、枫杨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之所以大面积种杨树,是因为杨树的价格便宜,生长速度快,在短期内可形成明显的绿化效果。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此前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这两种树(杨树、杉树)速生的特性,快速成材,能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当然,也有树种选择困难、良种繁育跟不上等技术原因。”
 
在中国,树种单一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地区。东莞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辖区内90多万亩的森林中,单一的果林就占了30多万亩。另外,由单一树种形成的森林还有20多万亩,如黄旗山森林,桉树就占了树种的80%以上。
 
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所所长彭少麟指出,东莞拥有90多万亩森林,但能够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的大约只有15万亩,这15万亩是天然次生林。东莞的森林除了天然次生林,其余的都是人工林。
 
东莞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市林业局计划花20年改造全市森林。1999年,东莞市开始封山育林,并对森林进行改造。改造的目标是将全市森林逐渐改造成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到现在,森林改造已经进行了10年,东莞市计划再多花10年时间,让森林换“新颜”。
 
木材需求
 
中国林业正经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中国木材产量锐减。但是另一方面,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刺激了木材与木产品需求大幅度上升。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研究员王晓鸿曾对记者分析:“人工造林规划不当确实隐藏生态危机,但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各种水平限制,也只能做到先把林子造起来再说。”
 
如仅从生态效益看,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称为天然次生林,其生态效果和自然景色次于原始森林。而人工种植形成的森林,其生态效益和自然景色又次于次生林。
 
但是,人工林种植承载着国家层面巨大的利益诉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材消费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
 
国家林业局已经下达了2009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即采伐木材总计15857.29万立方米,出材量为10038.80万立方米。采伐量位居前三位的省份是广西、福建和湖南,采伐量都在1500万立方米以上。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连翔在网上连线答问时指出:种植速生丰产林,在肥料、水、管理等各个条件都很好的情况下,如种植杨树,10年胸径为24厘米,好的长到25厘米,而且还是小面积种植。每亩林木蓄积量,每公顷每年较好的才达到15立方米。折算后即是每亩林地每年可产1立方米林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总蓄积量97.89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积达3183.1万公顷。中国年增人工林113.98万公顷,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年增人工林与年消失天然林之比分别为2.85∶1,这表明,在中国每消失天然林1公顷,就有2~3公顷人工林替代。
 
对于未来中国木材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国家林业局的官员们比较乐观。因为有这样几个数据:一是现在每年消耗资源3.65亿立方米,但是林木蓄积生长量每年大约都在4.97亿立方米以上。每年的消耗量只有生长量的70%左右。
 
林权改革
 
截至4月30日,今春全国已完成造林面积552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450.5万亩、飞播造林9万亩、封山育林1062万亩,分别占全年计划任务的92.2%、2.7%、34.7%;义务植树12.5亿株。
 
这一组数字刚刚公布,5月18日的《中国绿色时报》出现一则河北省造林绿化“挤水分”的报道:2008年度河北全省上报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面积327万亩,核实率为53.8%。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集体林业的体制机制不顺,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森林质量低,林地产出率低,生态功能也很低。
 
去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过去林地是集体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林子是老百姓的,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加上林地承包的期限又很长,是70年,农民就可以大胆地在自己的林地上投入技术、投入资金。”
 
根据气候情况和地理状况,林地被划分为两类经营,一类是国家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因为它不是市场配置,因此由各级政府买单。“现在的生态公益林类型很多,有天保林、有生态公益林、有退耕还林,随着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和林业林权制度的改革深入,我们提出要把种类合并,逐步提高补偿的标准。使生态公益林不断发挥它的生态功能。”贾治邦说。
 
另一类是商品林,商品林完全由市场配置的办法解决,贷款也行,甚至也有扶贫贴息贷款,有别的政府赠款,还有别的扶持政策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区,农民的纯收入有一半来自林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种什么、怎么种都由农民来决定。
 
在一份《关于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的通知》中写道:“充分挖掘乡土树种潜力,鼓励采用乡土树种、珍稀树种造林。加大混交林造林比例,改善树种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坚决制止‘大树进城’,要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对山区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
 
木材永续利用、森林持续利用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关联的,仅考虑木材的永续利用是无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采伐的“工业化”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性林业”的轨道。
 
《科学时报》 (2009-6-2 A3 每周聚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