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
|
站在高原 勇攀高峰 |
|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院系设置列表里,有一个名称非常引人注目,与其他以学院命名的二级单位相比,它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名字——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我们是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学科群整合、大平台建设的初步成果。”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党委书记黄一说。
整合资源 建设大学科群
2006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正式就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上任之初,他就开始到大连理工大学各院系进行调研,2006年5月9日,欧进萍来到了船舶工程学院。
“当时欧校长就有进行大学科群建设的初步构想,把研究领域相近、有交叉、互补性强的学科群进行整合和统一建设。”黄一说。
当时,大连理工大学开始酝酿设立汽车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与船舶工程学院相近,这些新的学科都以广义上的运载工具作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力学则是这些应用学科的理论基础。
“所以,在欧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酝酿成立学校下属的新二级单位,目的就是将这些学科群整合在一起。”黄一说。
2007年3月初,新二级单位的成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最初的计划是设立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院,下设3院1系。但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发现这样的构架可能会出现设置重复,概念也不够清晰,上层管理机构同样存在着被架空的危险。为此,欧进萍亲自提出该单位的建设原始方案,交由船舶工程学院和工程力学系进行讨论实施。
“我们借鉴了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设立学部,再在学部下设置院系,由学部来管理学院就顺理成章了。”黄一说。
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前期准备,2007年7月22日,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正式挂牌成立,下设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和同年5月19日新成立的汽车工程学院。2008年12月17日,航空航天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部3院1系的架构得以完善。
3个学院依托的是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航空航天、船舶、汽车三大行业,而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内领先的传统强系工程力学系,其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也为这3个学院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组建大平台是学部成立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大学教授习惯各自为战、独立‘经营’的局面,整合学部内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黄一说。
在黄一看来,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前,几乎每个科研项目都有着综合性、集成性的特点。这样的大项目必然要求由大型科研团队来承担,以前由某个教授领衔的小团队已经不能满足大项目的实际需求。
“老路不通,我们就得走一条新路出来,建立大平台,把科研人员集中在同一个阵地上,尽快培育出大的团队。承担了大项目,大成果就指日可待了。”黄一说。
优化管理 提高效率
新的学部和下属各院系实行两级管理,各自有自己的行政实体和内涵。
在学部层面,有完善的党务、行政管理系统,全面负责党务工作、学生工作、团委工作和工会系统。各院系则只设简化的行政机构,分别设立院长(系主任)一正两副,院长(系主任)负责学科建设和全面工作,副院长(系主任)分别负责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每个院系办公室只设1~2名行政秘书,协助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自此,原来四套完整的党政系统被整合为学部一套完整的党政系统,下设4个简化行政系统。通过整合,新的二级单位成立后,处级、副处级干部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行政人员由原来的近30人减少到目前的15人。
这样深刻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如果在其他单位,不免会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但在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却推行得异常顺畅。
“大学自身的管理体制给了我们这样的空间。”黄一说,“院系领导的本业是教授,行政职位只是临时兼职,那些不再做院系领导的教授们,只是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兼职生涯而已。所以我们在干部安排上没出现什么问题,进行得非常顺利。”
互补性强 有机融合
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科研单位,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整合学术资源、建立大学科群才是改革的根本目标。
学部内部有力学和船舶两个传统优势学科,工程力学系更是拥有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部成立后,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原来的工程力学系覆盖到整个学部,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其他的3个学院也因实验室的加入而有了获得国家投入资源的机会。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本只是由国家来承担运行经费,在最近的一次评估合格后,该实验室决定在进一步的建设工作中,开放项目经费的支持,实验室可自主设立课题申请经费。自此,学部内与之相关的项目和课题都有机会申请国家经费。这对于新成立的汽车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来讲,更是雪中送炭,也是它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此外,学部还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实施“985”工程三期建设的时机,着力进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船舶工程学院和力学系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分别申请到了国家二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接下来的三期建设中,我们以覆盖4个教学科研单位的优势模式,把原来2个二级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成1个一级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把学部内所有的专业都涵盖在里面,力图实现优势学科更强,新兴学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黄一说。
对于学部来说,科研工作固然是主要工作,但其担负的人才培养任务更是重中之重。学部运行近两年来,为配合学校实施精英教育的理念,在对本科生实现大类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于4个院系的专业互补关系明显,在本科培养方面,课程逐步在学部层面得以打通,从而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比如一些与力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原先4个院系分别开课,无形中浪费了一些资源,而现在其他学院的学生都可以在资源最优质的工程力学系选修相关课程,这就促进了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黄一说。
由于工程力学系以基础学科为特色,导致了本科生的就业存在一定困难;而其他3个学院的专业针对性强,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又较旺盛,但因其重视技术性、专业性,学生知识基础方面不免略有欠缺。针对这样的情况,学部设立辅修专业,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各取所需,实现了人才的全面培养。
高原上的“新高峰”
大连理工大学要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强大的学科来进行支撑。但是,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拥有的排名全国前十的学科固然不少,却很少有排名前三的顶尖学科。这就造成了学校面临这样的现状:拥有许多高水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高原”,却缺少一枝独秀式的学科“高峰”。
“比如我们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是在国内居于重要地位的国家重点学科。”黄一说,“但另外两个二级学科是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相对较弱。”
这样一个学科群,如果要按原有的方式实现持续增长,保证优势学科的高峰地位,难度可想而知。学部成立后,这个学科高峰在相关资源的支持下,丰富了原有的学科内涵,拥有了更为广泛的“高原基础”。
“目前学校进行学部制的建设,就是想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整合学术高原,实现优势互补,使高原更高。”黄一说,“在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我们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算作站在高原上的高峰,一个高峰要想稳定,也必须有大范围的高原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促使新高峰的产生和成长。”
《科学时报》 (2009-5-26 B3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