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郭东明教授(右二)和他的研究团队。
2006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制定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关系到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
在这些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制定的重大专项任务面前,科学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接受 “大”任务的挑战
对此,在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任教的该校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党委书记黄一表示:“大学教授通常都有自己掌握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也习惯于‘独自经营’。比如在我所在的船舶工程学院,2005年就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依托船舶行业,学院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一些项目进行研发,但在2005年之后,这种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所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与“大”的联合令所有科学家为之侧目,“重”毫无疑问连接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大”也因其高度的技术集成和资源集成内涵,让科学家、科研单位、各部门、各地区的合纵连横成为题中的应有之义。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那些已经习惯于单兵作战的大学教授准备好了吗?
“在科研领域,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赵明山说,“我们的大学教授如果还按照过去的习惯和思路工作,他们将有可能错过我国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对于正在进行“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来说,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其重要任务。在科学研究方面,如何能够达到世界高水平,这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
要做到高水平,就必须努力占领各学科的世界前沿、满足并引领国家重大需求。但是完成这样两个任务,仅凭单个教授的“士兵突击”是无法想象的——没有集体、团队的力量,所谓世界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都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研究必须要有方方面面的配合,形成集团军作战的局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赵明山说。
因此,大连理工大学作出了这样一个抉择:在科研工作中,努力构筑科技创新大平台、组织研发人才大团队、承担国家和行业需求重大项目、 取得各科研领域的重大成果。
“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这‘四大’是相辅相成的,构筑大平台是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团队,有了大团队就有实力冲击大项目,而拿下了大项目,大成果才有基础。”赵明山说。
依托自身特色建“四大”
如何实现“四大”、实施“四大”?大连理工大学在发展中坚持自己的特色——“大平台”优先围绕优势学科建设。而在这所以理工学科为传统优势的大学中,一些传统优势学科也更容易实现突破。
“大平台的建设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脱离了学科,平台就成了空壳。而且我们也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优势学科上。”赵明山说。
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拥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也代表了该校最高的科研水平。因此,该校大平台优先围绕这3个实验室进行建设。“这3个重点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科技创新大平台的代表。”赵明山说。
有了高水平的平台,就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在构筑大平台的同时,顶尖科研力量的组织就成了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任务。早在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就启动了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分为A(A+B)、B、C类团队。截至目前,该校共有校级创新团队29个。
A(A+B)类团队是由正在受聘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持的团队;B、C类团队是以承接国家级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标志的团队。目前,这些团队全部拥有稳定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和标志性的在研纵向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
截至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0个。
经过几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大连理工大学也开始收获了丰硕的果实。2008年,由该校副校长郭东明领衔的研究团队所发明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技术,获得了代表国内技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项10项。
大连理工大学在发挥优势学科的同时,也注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学科交叉点,为此,学校也专门设立了学科交叉基金。
这些交叉学科通常围绕优势学科展开,既对优势学科有所补充和加强,也可以实现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如生命科学学科+X、光电学科+X,数学学科+X,软件学科+X等。“比如我们的能源学科+X的学科交叉研究与探索,在国家需求的大背景推动下,相信能催生若干新能源技术生长点。”赵明山说。
《科学时报》 (2009-5-26 B3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