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规划院院长张喜刚: |
|
港珠澳大桥防灾面临三大问题 |
分别是抗风、防船撞和生态问题 |
□本报记者 张巧玲
“港珠澳大桥的初步设计方案3月份已经开始启动,现在正在作总体设计方案。在防灾方面,港珠澳大桥主要面临三大问题:抗风、防船撞和生态问题。”中国公路规划院院长张喜刚5月16日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
据悉,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设计合同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担任主办人的联合体夺得。
张喜刚介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已与丹麦科威国际咨询公司、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和中交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组成联合团队来开展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工作。
“我们会引入一些国际先进的工程经验。”张喜刚表示。目前,设计工作开展顺利,六七月份会形成一个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稳定思路,然后针对方案会开展一些深化的专业试验研究,明年将进入全面开工实施阶段。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确保港珠澳大桥今年开工。“现在正在作今年开工的准备,主要是选择一些主要工程、先导工程作开工的准备。”张喜刚透露。
张喜刚坦言,由于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隧、桥结合工程,其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包含21个专项研究,技术难度创国内桥梁建设史之最,而海底隧道和人工岛将创下世界难度之最。”此外,大桥设计年限为120年,是我国目前建设标准最高的代表性项目。
张喜刚说,港珠澳大桥将采用现代工业化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做到提高设计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整个工程最具挑战性的不是桥,而是隧道。”张喜刚说,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海底隧道将近7公里,不仅规模大,而且埋深深、地质条件差。
“我国修建的山顶隧道很多,但水底隧道不多,规模也不大,世界上这么大规模的海底隧道也不多见。可以说,隧道级别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张喜刚介绍,关于海底隧道的修建方案目前也在评审研究中。
此外,海底隧道的运营、防灾减灾等问题也是总体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要在设计上考虑得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如救生通道、通风系统、环保处理,包括声的处理等,如何做得更加精细。
在谈到港珠澳大桥的防灾问题时,张喜刚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抗风的问题,在桥梁结构设计、施工过程以及运营过程中都要面临抗风问题。
他举例说,他们会考虑采用风罩的方式改变风的流态,从而解决运营时的抗风问题。
二是船撞问题。港珠澳大桥地处珠江入海口,船舶行驶密度非常大,每天约有五六千艘船舶出入,因此,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防船撞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多的地区,港珠澳大桥就要穿过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尽管珠港澳大桥已经通过环保等各方面的评价,认为修建桥梁不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影响,但是施工中如何减少对此处生态的影响以及大桥建成以后如何保护这里的生态依然是很关键的问题。
张喜刚透露,港珠澳大桥计划在2015年竣工通车,预算投资为700亿元。其融资方式、建设管理方式以及将来运营方式都是将要审批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香港境内的部分,采用由香港政府投资、运营和管理的模式;其次是广东的接线工程和澳门的口岸工程,分别由广东和澳门负责投资、运营和管理;三是海中的隧、桥、道有30多公里,其筹资将采取由中央政府出资、向社会进行贷款、将来运营收费还贷的模式。
《科学时报》 (2009-5-1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