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5-4 23:13:39
问“林”兰考:“焦桐”催生平原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编者的话:
 
在兰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焦裕禄不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也为兰考人民种下了“焦桐”——一笔泽被后世的宝贵财富。
 
泡桐属于速生林,生命力极旺,一粒种子、一段根枝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它发达粗壮的根系扎进大地深处,根深而叶茂,在风沙中巍然屹立。正因为如此,“焦桐”成为焦裕禄精神的延续,成为当地林业生态的缩影,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地人靠栽种桐树改变了家园面貌,靠桐树这个“绿色银行”发起了“桐”财。
 
丰富的森林资源带动了林产工业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末,群众自发组织生产电槽板、绝缘盒等粗加工产品开始,到生产装饰线条、桐木板材,再到现在的高档家具、民族乐器等产品,兰考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全县现有板材加工企业400多家,个体加工户5000多家,规模以上林业企业50多家,乐器企业24家,年加工量7万余立方米,年产值50多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人。中原民族乐器公司生产的古筝、琵琶、扬琴等乐器多次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奖;环木业集团公司生产的“华兰牌”家具以及桐木板材90%外销,年产值达1900多万美元。
 
在林业的一、二、三产业中,兰考林业中的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一产业主要是指造林和林业的一些附属农产品,第二产业指加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林业相关的旅游业。林业加工中的人造板、家具等门类同时还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
 
今年3月颁布的《2009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意见》,将平原地区作为一个单独生态区进行专题规划,并对不同区域,如一般平原农业生态区、风沙治理区等实施不同的林业生态工程,预示着河南将逐步打造平原森林,实现林业生态省的梦想。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与兰考泡桐相关的3个典型人物,一个是焦裕禄时代泡桐试验及种植的最早实践者,几乎见证了兰考林业发展的全过程;一个是曾经号召并组织村民种植泡桐的村支书,为保护林业资源而努力着;还有一个则是泡桐制品生产的代表,引领着兰考泡桐产业发展的方向。3个不同时代的人,形成兰考林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有林则兴,无林则衰”,林业生态建设之路究竟如何走?兰考人民仍在探索之中。这种探索或许具有示范意义,泡桐品牌,生态与产业并重发展,有些答案已经给出。
 


侯永胜/供图
 
□本报记者 张林
 
朱礼楚,74岁——
 
“留在兰考不后悔”
 
74岁的朱礼楚坐在椅子上,虽然行动不便,但精神却很好,思路清晰。“每次下乡看到泡桐树,就像又见到焦书记那样亲切。”谈起和焦裕禄一起搞泡桐治沙的那段日子,老人顿了顿手杖说,眼里满是崇敬、自豪与怀念之情。
 
电影《焦裕禄》中有段情节:两个大学生,一个因为环境艰苦离开了兰考,一个则选择留下。那个选择留在兰考的大学生,其原型就是朱礼楚。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此决口泛滥,风沙、盐碱、内涝严重,仅滚动的沙丘就有1500多个,“三害”加起来达24万多亩。兰考风沙之大,经常是在地的北边播种,南边出苗,因为种子都被大风刮跑了。
 
1962年8月,毕业于湖南林学院(现为中南林业大学)林学系的大学生朱礼楚几经辗转来到兰考,被分在城关公社老韩村大队林场搞泡桐研究。12月,焦裕禄从尉氏来到兰考任职。
 
焦裕禄来兰考后,骑着自行车下乡,访贫问苦,并总结出“扎针(种泡桐)贴膏药(翻淤泥铺沙丘)”治理沙丘的办法。
 
治沙需要泡桐,但当时苦于育苗技术跟不上,朱礼楚于是和另一个科研人员开始进行泡桐育苗研究。泡桐育苗有插条、插根和种子育苗三种方法,朱礼楚他们研究的是用泡桐根育苗(插根)方法。
 
1963年5月,泡桐苗出来后,焦裕禄非常高兴地来看朱礼楚。他勉励年轻人“要像泡桐树一样把思想在群众中扎根,做出一番事业”。那以后,各大队都有了育苗苗圃,在田间地头,桐树矫健的身姿随处可见。
 
“焦书记对泡桐特别有感情,他说兰考适合搞农桐间作,南方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朱礼楚回忆说。为了照顾他这个搞育苗的南方人,焦裕禄还把当时干部才有的细粮指标换成两袋大米背来,这让朱礼楚感动不已。
 
农桐间作以粮为主,兼种桐树,因此一亩地一般只种4棵。对治沙而言,这就像扎针一样。朱礼楚在农桐间作试验田里发现,别看就栽了几棵桐树,但对改变农田小气候非常有效,特别是消除了干热风。据当年河南省气象局的统计,全国每年因干热风造成小麦减产达30亿斤。而有泡桐的地方比没有泡桐的地方,粮食能增产20%。
 
1966年,当时的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吴中伦来兰考考察农桐间作,朱礼楚陪同。“在田里,他高兴得像个小孩儿,见一棵树抱抱,见一棵树抱抱。”朱礼楚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吴中伦说:“走了那么多地方,见了许多农林间作,没有像兰考这样林相完整、效果这么好的。”
 
为了治理流动沙丘,焦裕禄还总结推广了淤泥治沙的办法。“当时全县动员挖淤土,因为淤土能压沙,使沙表面的温度降低,让草长出来,从而为植树造林打下基础。”朱礼楚说。
 
焦裕禄带领群众种泡桐、治风沙,泡桐于是被当地人称为“焦桐”,如今,“焦桐”已变成“焦林”。四五月间的兰考,正是泡桐树开花的季节,粉色的桐花肆意绽放,带来春天的浓浓气息。
 
在兰考生活了近50年,朱礼楚感慨今昔对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全县已有农桐间作46万亩,农田林网3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16%。县内24万亩荒沙地、26万亩盐碱地、1600个大小沙丘已得到根治,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上长成片片泡桐林。
 
“来兰考后悔,留在兰考不后悔。”朱礼楚说,这里充满了他太多的记忆,“林业是生态环境的主体,这些年兰考的环境面貌变化很大。要把道路、河渠、村庄都建成像公园一样,让整个兰考大地园林化,未来兰考的改变还需要焦裕禄精神。”
 
陈改州,52岁——
 
保护“绿色银行”
 
兰考泡桐生长迅速,“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固阳镇范场村几百户人家,家家都种泡桐,全村有泡桐树上万棵。“要想富,栽桐树”成为当地的民谚。
 
52岁的陈改州曾任范场村村支书,他现在是当地一家著名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的副总。他仍然记得,十几年前村里百姓自发栽种泡桐的火热场面。
 
一亩地每隔5~6米种一棵桐树,每亩地少则几棵,多则十来棵。桐树的成材期为10~12年,成活期为60年。每立方米桐树能卖到1100元~1400元不等。虽然收益期长,但效益依然可观。
 
在农村,农民种桐树并不直接为了卖钱,而是家里有小孩时开始种,成材后也不急于卖,继续长,等孩子长大后需要用钱了才卖。而桐树成材后,每长一年,价格都会增长200元~300元,从长远来看,比存银行拿利息强。所以泡桐种植在当地有“绿色银行”之称。
 
陈改州记得,2000年前村里种桐树的人多,谁家地里都有泡桐。到2004年前后,夏季的龙卷风、秋季的大雨,吹倒、淹死了不少桐树,对当地泡桐种植打击很大。
 
由于桐树成材期长、抗风灾暴雨的能力弱,许多村民开始改种杨树。陈改州家里中了一亩地桐树,两亩地杨树,已经种了5年。在他看来,种树就像存银行,眼下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保障作用。
 
近两年,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树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陈改州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每年能有1000元收入,而一棵成材桐树能卖1200元左右。桐树成材至少要10年以上,这还是就新品种而言,老品种桐树成材需要20年左右。时间长,收益下降,导致农民自愿种树的情况减少。
 
随着农民种树积极性的下降,特别是兰考桐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桐材消耗不断扩大,兰考泡桐资源面临如何接续的问题。为此,这几年,兰考县通过工程造林、群众植树造林等方式,不断增加林业资源量。
 
“原先还是政府拿钱,每株补贴1元,现在变成无偿提供苗木让农民种植,种在谁家将来收益就归谁家。”陈改州说。从去年开始,他家又种起桐树,分担起保护“绿色银行”的责任。
 
现在,兰考每年更新改造的泡桐林就达10万亩。2009年植树造林期间,兰考新种植泡桐6万余亩。目前,全县林木年生长量16万立方米,年采伐量7万立方米,形成采伐一片、更新一片的良性循环。
 
作为平原沙区林业发展的农桐间作模式,不但治住了风沙,还提高了小麦亩产。过去,兰考小麦亩产也就100斤,现在则提高到近1000斤,形成林茂粮丰的格局。
 
“兰考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如果能搞些林下经济就好了,就是缺技术。”陈改州从村支书的位子退下来十多年了,他现在自己地里还种着麦子和玉米等庄稼。对于未来,他仍在思索着。
 
代胜民,29岁——
 
泡桐是兰考的希望
 
兰考泡桐防潮、不易变形、透音性好,适合做家具、板材、乐器等。然而这些特性当地人最初并不了解。就拿兰考盛产的民族乐器来说,取材泡桐就纯属偶然。
 
代胜民是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29岁的他当年子承父业,把一家不大的企业办成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民族乐器制造企业。兰考泡桐适合做乐器,正与他的父亲有关。
 
他的父亲代士永从范场村起家,创办了兰考第一家民族乐器制造厂,成为兰考民族乐器的创始人。上世纪5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做板胡用的泡桐多取材于浙江。一个偶然的机会,工人发现当地一种风箱的木材材质不错,于是拆下来装在板胡上,结果音色出奇得好。于是他们一路寻找木材的源头,找到兰考。由此,兰考泡桐与民族乐器结缘。
 
兰考泡桐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佳材料。
 
一开始,代士永主要给国营乐器厂送板材,送原材料毕竟便宜,不如自己做。于是他想方设法和做琴师傅联系上,经过一番筹备,就把师傅请来,自己做乐器。
 
看着父亲辛苦经营乐器厂,代胜民放弃了外出发展的念头,和父亲一起经营企业,在民族乐器这一行业一干就是8年。
 
目前,企业生产的古筝、琵琶、扬琴等十多种民族乐器30%外销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中州乐器”的品牌也声名远播。
 
而在更多的像代胜民一样的当地企业家手中,泡桐经济已经俨然成为兰考地方发展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板材加工企业400多家,个体加工户5000多家,规模以上林业企业50多家,乐器企业24家,年加工量7万余立方米,年产值50多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人。
 
前几年,全县木材需求量大增,造成木材供应不足,许多板材、家具生产企业开始从周边地区购进桐材。乐器生产企业虽然受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也面临原材料接续的问题。
 
代胜民说:“全国90%以上的制造乐器使用的泡桐都是从兰考采购的。这些年,政府组织植树造林,不仅为当地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几天前,他从上海音乐学院请来一位教授来厂授课。“我们只知道做(乐器),不知道演奏家需要什么,声音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需要请专家指导。”代胜民说。
 
现在,他更关注乐器制作工艺的完善、技术的提升,以及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品牌知名度等问题。他现在还参与了国家民族乐器制造标准的修改工作。
 
泡桐是焦裕禄精神的见证,也是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代胜民手中,泡桐成为享誉中外的民族乐器。他说:“泡桐是兰考产业发展的基础,泡桐资源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科学时报》 (2009-5-5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