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30 0:16:13
本科生创建“分子共和国”

 

《分子共和国》是一本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师生的网络原创趣味科普文章合集,最早由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徐光宪院士发起。该书清新活泼,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其中有散文、诗歌、访谈、自述、推荐信、竞选演说、侦探故事……在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一百周年(2010年)前夕,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化学文化节为载体,将《分子共和国》一书的首发式作为本次文化节的开幕式,希望让全北大、全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学科。
 
网络科普作品的诞生
 
2005年的夏天,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群没回家、留在实验室工作的学生琢磨在这炎热的夏季里再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一位名叫陈佳未的同学,突发奇想地写了篇关于化学元素的短文,并立即发动周围的同学围绕一个个化学元素撰写诙谐幽默的文章,并将其发到北大未名BBS论坛化学学院版面上。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就在虚拟的网络中建立起一个“元素的世界”。 “‘元素的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由学生群体自发的科普创作。”据《分子共和国》执行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王子涛说。当时反响很好,效果出乎意料,同时大家意识到,原来科学普及也可以以这种形式出现。但由于是完全自发的群体写作,这一活动没有得到延续。
 
转眼到了2006年的夏天,徐光宪院士在北大未名BBS论坛化学学院版面以“老顽童”的网名发表《分子共和国——开国大典》一文,号召全院师生开动脑筋,运用趣味、通俗的语言文字描写分子,共同构建一个“分子共和国”。此次,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体行动起来,发动同学,响应徐老的号召,开始了为期近3个月的“分子共和国”趣味科普文学创作活动。王子涛介绍说,那些日子里每天在论坛里都能见到同学们上传的一篇篇新文章,能感受到同学们日渐高涨的热情。从2006年7月到10月,短短3个月即收到了80余篇稿子。
 
“该活动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将这些原创科普文章结集出版,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推动我国科普教育的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随即开始了历时一年多的编校工作,完成了对原稿语言、逻辑、学术等方面的校对和插图的选配。”《分子共和国》的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在首发式的发言中这样介绍。
 
“这本《分子共和国》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很多插曲。”王子涛说。首先同学们在编写稿件过程中,就引发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何平衡这种科普文章的学术性和娱乐性。其次,在准备集结出版这本书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找“婆家”——出版社。王子涛解释说:“这种群体创作的作品寻找到的出版社估计还是为数不多。”他们最终于2007年11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落脚。
 
除了上述插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筛选稿件,因为近80多篇稿件只能有60多篇入选。“筛选稿件是一个很痛苦的抉择过程。”王子涛说。他们把所有文章返给作者,让其在两周内完成稿件的修改、补充。此后又再次收集所有稿件,并先找研究生看文章的知识构架,然后请徐老、高松等《分子共和国》的13位学术顾问审阅这些稿件。在2008年4月底,把稿件发给出版社,此后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编委会的成员们根据出版社、学术顾问们提出的意见,反复修改多次。
 
《分子共和国》并不是一个“终结”。据该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玉国介绍说,学院陆续还计划出版《元素的世界》、《分子共和国·明星篇》等科普作品,希望能使公众真正地了解化学、熟悉化学、热爱化学、参与化学,并且还会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出版不同创作形式的科普书。比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研力量强,学院有近60个独立课题小组,希望将来每个课题小组都能将自己研究的前沿成果以深入浅出的科普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该书副主编之一韩冬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以“院士大师发起、同学创作、团委组织、教授指导”为宗旨做大学生科普创作,希望这种模式能得以推广,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本科生的原创作品
 
“新中国建立60年以来,我国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科普读物在我国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品种少,范围窄,可读性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表示,当今科普创作需要科学和人文结合,需要文图结合,需要形式多样化,简单的知识诠释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分子共和国》的出版正逢其时,以独特的样式,在我国科普读物的创作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原创性。
 
据王子涛介绍,除了徐光宪先生的《开国大典》一文,《分子共和国》中收录的短文几乎全部出自本科生之手。他们在写这些科普短文时又是怎样的心情?本科生又是如何胜任这样的重任的呢?
 
“写这些文章时,是在写自己的体会、感悟,所以真的很开心。”《分子共和国》中“铁匠铺”篇的作者孙少阳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笑容,“希望通过写这样的文章,给予大众更多的化学知识。”
 
通常写一篇不到2000字的科普短文,这些本科生可谓是下足功夫。由于本科期间,课程设置较多,故从构思到完成一篇短文需要不短的时间。除上课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图书馆查阅专业期刊、书籍、文献,如在写有机化合物前,孙少阳会阅读有机化合物的专业书籍,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后方才动笔。孙少阳说:“唯有如此才能驾驭好科普短文。”
 
“写这种科普短文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王子涛说,自己曾经在《元素的世界》中也写过短文,前期准备工作是帮助自己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踏入了再创作过程。在写作中,要思考自己写的亮点,必然需要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再次思索。“在写这种科普短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发掘,自己思考,查阅资料,然后创作,浑然一体。”马玉国总结说。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学习、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分子共和国》中为何没有研究生参与写作?王子涛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读研究生时,闲暇时间少了,且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了。本科生的思想可能更天马行空,更愿意把喜闻乐见的事情融入到文字中,而研究生思考问题更深入,更学术化。此外,就他个人而言,他更愿意看别人的科普短文,因为这样发现大家对一个点的不同写法,其中的碰撞闪出的火花让他受益匪浅。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该书首发式的讲话中表示:“我们的广大师生,积极响应了徐先生的号召,创作出了一系列语言风趣、内涵丰富的科普文章,不仅仅是平时科学知识积累的结果,更是大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说,参加《分子共和国》“建造”的同学们,以及将要在其中漫游的人们,收获的岂止是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好奇心和解放的思维,诚如徐先生所说,“好奇性和解放的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英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之子) 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在科学中,功劳归于说服世界的那个人,而不是首先想到点子的那个人。”周其凤说,想到点子,便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而科普和科学传播就是说服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讲,后者的作用更甚于前者,如果能说服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希望同学们继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科普读物,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不仅要做想到点子的那个人,还要做说服世界的那个人!
 
素质教育 全面育人
 
参与创作的这些同学在踏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门槛后受到了什么样的潜移默化,会对这种科普创作有如此大的热情?马玉国说,走过风雨百年,化学学院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除了培养化学的专业人才,还强调培养每个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
 
学院很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时,会有任教老师、辅导员引导学习、生活,并且设置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讲求与时俱进。BBS论坛则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场所,让学生们更了解、更热爱化学。从本科二年级结束开始,大部分同学就进入实验室了。如此,他们不再只是接受课本知识,通过参与课题组的工作,还学会了查阅文献,学会了和组里其他的高年级研究生的交流,找到获取最新的信息的途径。马玉国说:“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身的发展同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而这些在编纂此书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次由我们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出版的《分子共和国》,是一个新的、很好的自我教育和普及化学的形式。”在《分子共和国》的发布会上,高松这样表示。
 
“《分子共和国》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科普文章,同时也汇集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育成果的结晶。”周其凤校长在书中的序言中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把化学带回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化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学院一贯的思路。
 
《分子共和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编,知识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价:36.00元
 
《分子共和国》责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分社社长徐世新介绍,为配合这本书的风格,该社编辑石玉为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配以活泼的手绘图。而书中每篇文章标题旁的分子模型图都是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自己动手,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绘制的。
 
《科学时报》 (2009-4-30 B1 读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