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任霄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9 0:41:45
让科研搭上“信息化”快车
——中科院首次院属单位信息化评估工作综述
 
2008年10月,和很多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一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朱涛倍感压力,这是因为一项新的评估即将到来。不过,现在她可以作为优秀代表向全院介绍工作经验了。
 
2009年4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首次院属单位信息化评估情况通报会上,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廖方宇宣布,力学所、上海天文台和微生物所位列中科院研究所信息化评估结果综合排名前三位。
 
据了解,像中科院这样进行整体、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和评估工作,在国内机构尤其是科研机构中并不常见。那么,进行信息化和相关评估的意义究竟何在?《科学时报》记者听到的种种声音表明,中科院如此重视信息化及其评估工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迎接时代潮流,让科研搭上“信息化”快车,让科研和管理工作真正受惠于信息化手段。
 
大势所趋
 
“无论愿不愿意,人类社会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大势。要在信息化时代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依靠对信息的拥有和高效利用,这既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机遇,也是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的挑战。”中科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科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在评估通报会上的一番话发人深思。
 
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开始打破国家和地域界限、学科界限、科学研究的模式以及科研与产业的分隔。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创造出了e-Science、e-Learning等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汇聚、知识挖掘、虚拟现实、超级计算、网络协同等形式,可以进一步聚焦科学前沿、解析复杂系统、梳理科学问题,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改变科研模式。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没有先进的信息化环境,就不可能跟上科学快速发展的步伐,更不可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就在通报会的前几天,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所长吴仲义与谭铁牛交流时说,所里布署的一台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还没有完全用起来,就又开始不够用了。对此,谭铁牛在会上表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会影响科研进度和产出周期,进而影响到国际竞争力。即便是那些对超算没有太高要求的所,如果有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比如数据库,科研工作也将会更加如虎添翼。”
 
实际上,就信息化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科院的领导们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呼唤高效的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而高效的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呼唤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大科学工程以及野外台站等观测设施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呼唤更大规模科学数据库的建设;海量数据的传输呼唤宽带高速网络;学科的纵深发展呼唤更高性能的计算环境……无怪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在一次批复中指出,“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研基础设施。”
 
在“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工作部署中,谭铁牛就明确表示,“信息化是中科院科研与管理走上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科院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是一项事关中科院全局、事关中科院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十年磨一剑
 
目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国际上,美国、英国和欧盟各国等都已充分认识到科研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从1985年起,美国就开始建设了一批超级计算中心,并提出了一系列计划。2002年以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CI(Cyberinfrastructure)作为推进科研信息化的主要内容。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科研信息化,它是第一个建立国家级e-Science网格的国家。从第五框架计划开始,欧盟也已逐步实施其宏大的e-Infrastructure战略。其他国家如日本、荷兰等,也正在积极规划或实施国家级的科研信息化建设计划。
 
在国内方面,十七大已首次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任务提出,国家也已经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目标、任务、战略行动、政策措施等方面对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批准设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委都已经启动了一批信息化重大科研项目和计划。
 
主管信息化工作多年的中科院办公厅高级主管丁二友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谭铁牛代表中科院正式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总体思路是以实施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ARP)二期工程与e-Science(科研活动信息化)为两大重点,确定了“优化三大环境、构建五大平台、完善三大体系”的总体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早在“十五”期间,中科院就已经开展了信息化战略研究,提出了打造数字科学院的信息化长远发展目标,并建成了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
 
通过几年的建设,ARP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可用的系统,为实现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ARP二期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优化完善和适度提升,使这个系统更易用、更好用,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发挥作用。而在e-Science方面,中科院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进行试点,并且已开始将超级计算、科学数据库和大宽带网络集成为“先进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当一些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如马普学会了解到中科院开展ARP建设之后,都非常惊讶,并表示,“这是我们正想做但还没做的事,没想到中科院已经开始进行了。同时,国内来访的部委和科研机构也对ARP系统的建设思路、理念和技术路线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中科院在采取一种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整体策略来解决管理信息化问题,很具有借鉴意义,走在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前列。
 
对于以高性能计算、科学数据库和网络环境为基础的e-Science来说,尽管中科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开展了服务于生态系统碳收支集成研究、面向青海湖区域、高能物理以及虚拟天文台的e-Science示范应用,部署了e-Science协同工作环境,支持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等重大应用。院属研究所在科研实践中对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应用开展了有益探索。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像中科院这样,将支持科研信息化和科研现代化的一整套基础设施进行集成、综合的规划和应用。因此,可以说,中科院的信息化工作在全国都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用评估来把握和引导
 
数年之前,中科院就已确定了一个蓝图,即要建设数字化的中科院,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研究所的信息化。中科院信息化总体建设任务许多是落在研究所身上的,因此只有研究所的信息化上一个台阶,全院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才能提高。
 
为了全面掌握院属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情况,促进全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8年4月,中科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科院首次信息化评估工作。在半年时间里,院内外专家多次论证了评估标准体系,广泛征求了各参评单位的意见,针对研究所、支撑单位和分院机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10月,信息化评估项目组通过问卷填报、远程系统检查、软件监控和专家现场抽查等方式,对117个院属单位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摸底和排名,重点了解了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谭铁牛表示,信息化评估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一个普遍认可且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引导全院信息化工作的努力方向。尤其要通过信息化评估,把握信息化工作在全院的总体状态和每个单位的现状,发现问题和明确可以改进的地方。他说,信息化评估要制度化、长期化,今后每年都要进行。
 
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廖方宇将首次信息化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为:“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各单位信息化水平现状;推动发展,通过评估促进各单位的信息建设;服务规划,为作好‘十二五’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希望通过评估,促进中科院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中科院的信息化水平。
 
从评估结果来看,中科院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对于科研管理的作用初步显现并不断加强,信息化工具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应用到日常科学研究中。一批研究所如力学所、上海天文台和微生物所等,由于领导班子重视程度高,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走在了信息化建设的前列。它们此次的得分都在80分以上。
 
朱涛表示,ARP刚开始时很多人并不太接受,但当大家发现它确实能提高科研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后,信息化的认识和理念就得到进一步加深,ARP系统的利用也越来越普及。
 
此外,信息化手段对科研直接的支撑服务作用也日渐凸显。比如在汶川地震滑坡灾害中,由传感器测出的大量位移变化数据,已经在中科院网络中心的帮助下成功实现实时传输,这为信息数据高效、及时地在北京汇集,进行分析提供了条件。2006年,中科院空间中心建成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海量数据自动收集、管理、快速交换、可视化应用和在线共享服务为一体的空间环境数据信息系统,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转播卫星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全方位的空间环境安全保障服务。
 
革命尚未成功
 
“没有认识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这是在评估情况通报会上,谭铁牛给全院单位上信息化“认识课”时指出的。首次的信息化评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清楚地看到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此次研究所信息化评估平均得分为62.79 分,2/3的研究所分数集中在50至70分之间。其中最高分83.08和最低分37.59相差45.5分,中科院各研究所信息化水平差距的显著可见一斑。
 
一些单位不重视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以为网络连通了就是信息化,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科研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工具和有效手段。部分研究所信息化建设基础较薄弱,有些方面甚至还是空白。一些研究所在发展目标里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所,但在开展评估之前网站建设水平较低,甚至没有英文网站。
 
与此同时,目前中科院的e-Science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研究所的科研活动中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支撑新型科研模式的e-Science应用支撑环境和机制也还没有形成,需要进一步示范和探索。这些都是要在“十一五”乃至“十二五”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中科院信息化的实践再次证明,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地把现有事务和流程电子化,而一定是对现有机制和体制进行变革,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科研水平服务。未来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效益不是靠装几个软件、增加几个硬件设备来衡量的,而是要看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也只有这样,中科院的信息化整体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真正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时报》 (2009-4-29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