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程度直接指向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程度。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区域聚合和辐射作用十分有限。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河南,如何实现城市化,如何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无疑是一个艰巨的命题。
1994年,河南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基础设施入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中原城市首要发展任务,一批重大基础工程、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启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当年底,河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郑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郑州至开封的时空距离被缩短了。
随着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内容的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开始成为河南走向现代化的软肋。
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的主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大胆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鉴于河南核心城市首位度低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以“群”带动,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
同年7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正式将中原城市群确定为河南今后一个时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河南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中原城市群。
进入21世纪的河南,已积蓄了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实力。
中原城市群从省战略逐步上升至区域乃至国家战略层面,发展蓝图愈加宏伟。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9个省辖市,代表了河南及中部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体,发展路向日趋明朗。
2006年4月,中央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原城市群等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中原城市群9城竞速发展,错位发展,合力发展。创新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主体逐渐向一体化方向迈进。自2003年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一体化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郑汴一体化的命题随即脱颖而出。
郑汴一体化是增强省会城市郑州的首位度和竞争力、加快历史古城开封重新走向繁荣的重要举措,它打破了机制约束,通过创新共融共生,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提供了示范与模板。
突破仍然从交通开始。2006年11月,作为郑汴一体化标志的城际公路郑开大道通车。郑开大道总长39.11公里,全程不设收费站,运行一趟只需1小时左右,成为河南省第一条城际公交线路。
以交通同城为引导,郑汴的通讯、邮政同城陆续展开。2008年2月实施的河南省通过《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铺开产业对接蓝图。
9城聚合,借力发展,郑汴洛3城首先形成一个聚合区,开封汴西新区产业开始成型,洛阳发力洛偃一体化;新乡向南发展,许昌向北拓展,焦作、济源不断加快南进东扩步伐。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探索仍在继续……
宋朝都城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拥有丰富的文物遗存及文化内涵。独特而古朴的城市格局,坐拥北方水城的气韵,开封这座曾经的世界繁华大都市,也成为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然而,近现代的开封却笼罩在昔日的辉煌当中难以自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均呈衰微之势。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撰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将“尘封”的开封再次推向世界。古都开封如何“重现活力”的命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
驱车在开封市游览,城墙内的老城重现着宋都古城的风貌,清明上河园、开封府、龙亭公园、包公祠、大相国寺……古朴有余而历史感不足;城外新区功能各不相同,开发区建设颇具气势,但仍然缺乏现代感和应有的速度。
“工业没有培育起来,文化旅游也没有吸引很多人来,缺乏大产业,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也跟不上。”采访中,不少市民向《科学时报》记者表达了困惑和焦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河南省曾经的工业重镇,开封落伍了。
工业强市仍在路上
在开封生活过的人都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开封市汴京西路,早些年的一些大企业现在几乎都衰败了,即使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都比较落后。
开封曾是河南工业的次中心,实力仅在洛阳之后。河南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根火腿肠、第一辆自行车和第一台缝纫机都出自这里。现在,开封的工业却被甩在后面。
进入21世纪,中原崛起和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开封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2年,开封市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希望用15年的时间使全市主要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这些指标的背后支撑,就是做强工业,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开封自古就是吃喝玩乐的休闲地,怎么工业强市?”关于工业强市的争论与质疑,至今仍在继续。然而老工业不盘活,开封将永远甩不掉沉重的包袱。
近些年,开封陆续实施了国企改革、重大项目带动、优化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扩大总量、增进存量;同时引进了一大批市外大企业进入开封,重组开封企业和开封的工业体系,圆了开封人固有的大厂情结。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开封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优势,空分、阀门、汽车配件、汴绣等领域企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格局。
不断地努力解决了开封缺乏大型企业的局面,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投入乏力、规模偏小、效益低下的困境,开封工业迫切需要全面升级。
有专家指出,开封是比照振兴东北政策的中部26市之一,在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国企改制之路并取得实效之后,如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落实产业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关键。
眼下,发展工业与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强市是开封新发展的产业基础,文化旅游又是古都的特有品牌,两者似乎存在冲突。在城市功能区划方面,开封在老城区实施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打造成一座城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新区重点建设四大功能区,打造以开发区、园区、产业带为主的工业支撑体系和城市新区。
在保护环境方面,对具体工业种类的筛选变得越来越具体和强硬。2004年开始,开封市提出凡是污染环境的企业必须关停的措施,虽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拉锯战的格局还将延续。工业和环保如何双赢,开封仍在探索。
旅游兴市资源待开掘
“开封经济虽然不太发达,但这里吃的、玩的很多,是个很适合居住的城市。”在开封街头寻访,总能听见市民们这样介绍。
开封老百姓也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现在的旅游景点“假的”多,以后来建造的为主,而且门票不便宜,一张清明上河园的门票要100元。由于配套基础设施滞后,开封每年吸引的外省游客有限,回头客更少。
“宋朝在一千年前就是世界大都市,宋文化的遗产比比皆是。例如宋陵,把宋陵妥善保护修缮好,能不能成为著名景区?我看行。”有市民在网上发帖,对开发开封旅游文化资源提出建议。
河南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并把开封市作为文化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开封现有7项民间工艺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得并不深入。“开封的文化人多,文化经济人少”,“到开封旅游有白天没晚上,有人气少收益”,这些现象一度相当普遍。
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此前表示,文化是开封的优势,目前开封还没有把文化优势转化成强势的旅游产业。
例如,开封地底下还藏着6座城,因为黄河决堤、改道,使原有的城市被淹没。如果把6座城通过挖掘等方式展示给世人,其价值无可估量。另外,开封14.46公里长的城墙现在已修复了约一半,龙亭后面的宋城恢复工作也将启动。
2004年启动的夜游开封活动,让开封的夜生活丰富起来。《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也渐渐获得了知名度。然而这些似乎仅仅局限在清明上河园景区内。开封城内,夜晚最热闹繁华的依然是鼓楼、西司等小吃夜市,而闹市中心区商业街上的仿古建筑却掩盖在黑暗与寂静之中,商家早早歇业。
如何保护开封这座文化古城,如何恢复这座北方水城的秀美风景,挖掘、展示其文化内涵,如何把这些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真正发展成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开封在思索。
汴西新区开发亟待提速
“汴西新区近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是喜人的,虽然与郑东新区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在郑汴一体化、建设郑汴新区的过程中,不少专家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汴西新区的发展速度表达了关心。郑汴新区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先导工程,它包括郑州的郑东新区和开封的汴西新区。
为加速郑汴一体化进程,改变过去郑州、开封分别制定规划带来的问题,河南省作出统筹规划建设郑汴新区的要求。统一设计的郑汴新区规划方案近期已经出台,方案明确将把郑汴新区建成我国内地第一个复合城市发展区。所谓复合型城区,是指集制造业、科技、教育、环保、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一体的区域,与原来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概念不同。
汴西新区原先的规划面积是121平方公里,其中有33平方公里为启动区。经过两年多建设,已形成空分特色产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2008年全部园区入驻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56.8亿元,同期增幅居全市第一,产业聚集效应已显现。截至目前,该区已引进大型工业项目34个,引资总额达53亿元。
今年,汴西新区将斥资20亿元着力建设郑开大道以北的基础设施,新增9横2纵11条道路。同时,启动郑开大道两侧的教育产业区、三产产业区和包括总部经济、研发中心、IT业在内的“二·五”产业区。
“与郑东新区相比,汴西新区的建设步子还不够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除了常规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在公共服务、引进高技术企业及产业选择等方面也很滞后,这既是河南的问题,也是中部地区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最早提出“郑汴一体化”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告诉《科学时报》记者,郑汴一体化进程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在于目前在制度层面扫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还做得不够,特别是涉及利益分配如争抢项目、税收分配等,因此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改革。
“阻碍要素流动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不足所造成的成本上升,这一点已经在改变;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行政区域之间相互独立的制度因素提升了要素流动的成本,应在体制、制度层面多作创新”。
目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动郑汴新区建设,河南省加快了两市规划项目的开工、建设速度。汴西新区以连霍高速公路为界,公路以北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以南为城市发展区和产业聚集区。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苗长虹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近两年开封工业的复苏速度很快,旅游产业有进一步发展,但对城市发展的支持能力还很有限。就城市群一体化而言,企业是否布局到一定空间,最看重的是成本和配套能力两方面,特别是配套能力,为开封工业结构的升级提出了挑战和契机。
据了解,郑汴新区已被定为河南省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下一步将在落实经济权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政治权限,为其改革创新提供保障。
《科学时报》 (2009-4-27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