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白晨霞 陈彬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1 0:42:54
康震:品味唐宋诗词之美生活本不缺少美。只是我们忘却了感受和领悟。

 
自然界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不停地展示着它勃勃的生机。而人呢,只是在旁边静静地观看,领悟着美。 1970年3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古典诗词。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生活从来不缺少美,文学作为生活的载体,反应着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唐宋诗词作为古人生活的写照,也给我们展示了他们那个时代生活的美。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一场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畅谈了唐宋诗词所带给我们的美感。
 
康震认为,唐诗宋词之美主要有自然美、人情美、领悟美三种感受。
 
朴素的自然之美
 
世界的美,永远都是最朴素,最自然的事物。唐宋诗词之美其一便是自然美。康震选取唐宋三个大文豪——李白、杜甫和辛弃疾的诗篇,详细解析了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
 
以《渡远荆门外》一诗抛砖引玉,康震首先将李白坎坷的人生经历同他的诗歌契合起来。《渡远荆门外》写于李白25岁辞亲远游时。当年李白离开家乡四川,沿江东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即荆门山,走过荆门之后,便离开了四川老家。所谓的楚国就是现今的湖南、湖北地区。前两句诗中,诗人给定了方位。紧接的两句气势磅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峦随着船的行进慢慢地隐没到了原野中,滚滚大江水没入到不知名的寰宇当中。可能诗中展示的场景并不具体存在,而是诗人臆想构思出来的,其目的就在于匀染一种宏伟的气势与大境界。此诗渲染的水平面视野开阔,境界宏大。而垂直面是怎样的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远远看去,月似挂于空中的明镜,云似海面上筑起的海市蜃楼。寰宇当中明月当空,云似空中楼阁。境界之开阔、雄壮是可想而知的。
 
康震表示,《渡远荆门外》并不是一首送别诗,而是诗人为自己壮行而写。至于给自己壮行的原因,康震说,李白是一个志向高远的非常人物,“年轻的李白怀揣着年轻的梦想,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是一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境界,展现的是山河云月变幻莫测的的宏伟境界,整个大境界因人物而变换。离别本是伤心事,整个诗中却只有一个‘怜’字显示些许的感伤。那么怜是怜谁了呢?是李白可怜了故乡水,为他送行万里。”
 
康震说,不同的自然之美,同诗人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相适应,或壮美,或无奈。自然境界同诗人之心境相结合,展现出了无限的美,自然之中蕴含着人情美。
 
在谈到人情之美的时候,康震引用了杜甫的《月夜》和《羌村三首其一》加以解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一辈子官职都很小。“安史之乱”后,杜甫被抓,囚禁于长安。而他的妻小已经被他送到了鄜州。诗中的月夜指的是杜甫的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福州独自在闺中守望着一轮明月。杜甫想念着自己的儿女,想象着孩子们不懂得自己为何望着一轮明月独自感伤,孩子们哪能明白母亲对父亲的挂念与担忧?
 
诗人写到这里,突然转而写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描写的景象是在月光下,夫人的美丽动人,头发似云朵,稠密而卷曲。所谓“湿”给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感觉。在月光的照耀下,胳膊白皙得像玉一样晶莹、美丽。在那个特别的夜晚他们的感情契合,升华并遥相呼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想象何时可以与妻坐在床头,借着蜡烛的光,细看泪痕是否已经干。
 
诗中诗人所盼望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羌村三首其一》就是写于杜甫被释放后,回到妻小处身的情景。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当时他们所处的地方便是羌村。诗人千里迢迢回到了家人身边。门外的鸟儿将其当成生人,躁动在枝头。妻小看到久别的丈夫,惊讶、欢喜以至垂泪。在峥嵘岁月里,生还已经成为了一个奇迹与奢望。邻人从墙头看着,羡慕的同时感伤至极。晚上挑灯细看久别的亲人,唯恐自己在做梦。诗人在这里的描写都是从侧面描述的,简单却细致入微。
 
康震表示,《月夜》和《羌村三首其一》两首诗都写于杜甫人生最坎坷的时期,展示着情感背后的人情。尤其是《羌村三首其一》,细腻而深刻。写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通过他人、他物之描写,衬出诗人的悲哀与无奈”。
 
细腻的人情之美
 
谈到人情之爱情,康震通过将秦观的名作《鹊桥仙》和舒婷的《神女峰》两首爱情诗进行对比引用,说明了古人跟现代人的情感本是相同的,但是诗中传达的人情却大不相同。
 
通过对两首诗的对比解析,康震阐明了情感背后观念的不同。“这便是所谓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爱情观之不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的诗歌阐述着其背后的人情之不同,展示着不同的人情美”。
 
悠然的领悟之美
 
提及领悟之美,就不得不提到田园诗之集大成者——王维。康震表示,田园诗和山水诗在王维手中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无人能够超越。“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空前绝后。王维不仅是大诗人,还是大画家,同时他还笃信禅学。他的诗有着淡淡的禅绪和一丝的欣喜,使人在有所领悟之后,产生一种悠悠然的喜悦”。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康震具体展示了这种领悟之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静了,闲下来了,感觉到桂花默默地飘落。春天的山间静得空灵、宁静。诗人渲染的一切静,都是为了等待那个不安静的出现。月亮刚一出来,鸟儿们都惊鸣起,它们的鸣叫声洋溢在春涧当中。心静,山空灵,月出,鸟儿惊;这里的鸟鸣不仅仅是鸟叫,而是象征着生机。此处描写的是一片生动的景象。这个生命景象唤醒了一切的静。诗人在那一刻大彻大悟。这蕴藏于静谧的大彻大悟使诗人瞬间感悟。
 
《辛夷坞》又是王维的另一佳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坳里边长了一丛一丛的芙蓉花,芙蓉花苞在枝头的末端自开自落的、自生自灭。“涧户寂无人”强调的是无人,回归的是自然。王维笔下的自然安静、空灵、没有人烟。
 
康震说,王维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想方设法把人的因素全部去掉,只留下单纯的自然因素。但是他笔下的自然本身是很活跃、富有生机的。“自然界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不停地展示着它勃勃的生机。而人呢,只是在旁边静静地观看,领悟着美”。动与静的交错,情与景的交融在王维笔下展现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加上那份禅绪禅味,使得他的诗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诗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着对自然无限的热爱。王维的田园诗、山水诗空前绝后,意境深远,无人能及”。
 
康震选用的“压轴戏”是苏轼的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与王维的领悟途径、境界不同,苏轼领悟的对象是人生,其领悟的心态也更加自然。对于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与乐,通过他的诗词,我们自然也就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康震表示,诗人在此塑造了一个不理会风声雨声,优雅娴静地吟诗、吹啸走过人生风风雨雨的潇洒形象。人生旅途中无所谓雨天,也无所谓晴天,一切都是自然的。只要心态是自然了,境界也就高远了。 “生活本不缺少美。只是我们忘却了感受和领悟。”康震表示,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与歌咏,我们可以做到修养心性,提高人文修养,感悟生活之美好,品悟人生之真谛。“吟诗诵歌的美好在于品读诗人的真性情,感悟他们所感悟的真正的美”。
 
《科学时报》 (2009-4-21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