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元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16 0:15:27
人生与小甜果
 
什么是终极美味?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就跟天下所有值得深思的问题般,从来不会有简单的答案。如果是日本电视栏目“料理大竞赛”中的冠军,终极美味有可能是北海道某个孤岛的梦幻乌贼,可以做出如丝绵般柔软的乌贼生鱼片。如果是哪个香港美食家,想的或许是那久闻但从来吃不起的顶级极品鲍鱼,要用小火炉煨个几天几夜。如果是台湾的馋人,也许会幻想吃到《红楼梦》中的那些名菜,譬如贾府那道让刘姥姥大开眼界的茄鲞。
 
如果是我呢?如果我想好好找出最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得从此花上我生命中所有闲暇的时间来思索了。如果是一个名震天下的法国美食评论家,一生吃遍巴黎、纽约、莫斯科、西贡、墨尔本各地的顶级餐厅,却在68岁的时候被宣告只有48小时可以活时,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一生的终极美味,究竟是哪一道美食?他必须好好回忆生命旅程中所有重要的味觉经验,来找出那道他在临终之际最想再吃一次的美食。
 
于是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及兴味,看着手上这本关于终极美味的小说,这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我却比关心谁杀了人更关心书中美食家濒死的回味之旅,会寻找出什么样的谜底。
 
对美食也有极大狂热的我,读着《终极美味》一书,一直感受到肾上腺素加速分泌的刺激,书中描写美味时所使用的活灵活现、缠绵动情的文字,比起许多爱情小说更强烈地表达出了爱,而小说中的回味之旅,有许多竟然和我的生命经验有相似之处,例如书中身为美食评论家的祖母可以把最普通的材料变成最伟大的奇迹,她让孙子们吃无数的烤虾、什锦海鲜饭、白酱炖肉……
 
作者借着美食家的回忆,带我们神游了摩洛哥丹吉尔家常餐厅的炸肉丸,姨妈的香草花园中色声香味触兼具的天竺葵叶和西红柿,法国诺曼底陌生人提供的美味剩菜和愉快的闲谈,米其林级餐馆做的水果冰糕……
 
透过美食评论家的回忆,我们逐渐发现,让他念念不忘的美味回忆,都是一些比较家常、简单、平凡的食物,但难得的是和这些食物联络的一些人情。祖母烹调出的美味和祖母对孙子的爱有关,陌生人的热情和善意、美食大厨对自己祖母的怀念、酒农对挚友的友谊……
 
由于没有“序”,所以前几篇一开始是不怎么看得懂的。好在作者真诚又华丽的字句会抓着你不放弃地求索下去。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描写食物,不理解的人也许会说她夸张,理解的人会血脉喷张有种想流泪的冲动。作者没有仅仅在写美食,而笔触走得更远。可是绝不是那种借物咏志的文体,因为你确信他是一个热爱食物本身的人。妙莉叶的每一步更远,都是因为他散播在周围的神经网络,让他总是感受到更多食物以外的东西。
 
书看到中间的时候我为了知道结果翻到了最后一篇。我讨厌破坏悬念,很少跳跃着查看结局,但这都是因为太想知道答案——这个美食国度的国王,在临死前一直想要寻找的那道菜,到底是什么。
 
“我就要死了,但是我想不起在心中萦绕不去的一个味道。我知道那个味道,是我生命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真实,它掌握了我一直拒绝去倾听的心声。我知道那是童年时期或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味道,一道绝妙好菜,超越所有美食评论,超越所有我所谓的吃的愉悦的欲望和奢求。一个遗忘了的味道,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在垂暮之年才又冒出,好像是我生命中唯一说过或是做过了的真实。我不停寻找,但找不到。”
 
所以须要到最后,这本书的意义才浮出水面。那道菜,才是这本书的意义。
 
油炸果,是油炸果,是他写过许多“不客气尖锐文章”的油炸果,在他眼里“外皮完全丧失了永恒的对比性”的油炸果。
 
“我们怎么能背叛自己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对不起自己,睁着眼否定自己的喜好,侮辱自己喜欢过的东西,把自己的口味扭曲到这种程度?那时我15岁,和那个年纪所有的孩子一样:放学时都饿得不得了,来不及分辨吃的是什么,就狼吞虎咽地吞下,带着一股洒脱,只在今天我才记起这股洒脱和随意,而这正是我所有的作品所欠缺、因而失败的悲惨原因。今晚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我所有的作品,毫不后悔,只为最后再吃到一次超市卖的油炸小甜果。”
 
“许久以来,我为了其他高贵的珍馐而失去了它,牺牲了它,事实上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那些高贵的珍馐,在生命垂暮的此时,甚至差一点和它失之交臂。”
 
“我一生中大可以不断地描写它,但却从来没写过赞美它的话。经过这么久的漂泊,在我即将要死的时刻,终于重新找到了它。保罗是不是在我死前及时把它买到我面前,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书里的那个美食评论大师一生入戏太深,到最后一刻才恍悟,最终无悔于人生。
 
其实对于更多人来说,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小甜果”是他们的“小天国”,而更大的可悲便是,即便知道,他们还是咬着牙要逆着“小甜果”的方向,追求那根本不在真理里的幸福。
 
《终极美味》,[法]妙莉叶·芭贝里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16.00元
 
《科学时报》 (2009-4-16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