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美]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出版,定价:66.00元

《现代世界史》,[美] R.R.帕尔默等著,何兆武等译,2009年4月出版,定价:88.00元(上下册)
“殿堂级的教科书”、“教科书的黄金标本”、“几代学人透过他的眼睛看历史”,这些都是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等人编写的《现代世界史》的标签。对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来说,引进出版此书的立意可能还不仅于此,它更希望国人能透过此书了解现代世界之流变,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走得更有智慧。
一种解答
2008年1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推出了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徐中约的作品《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并冠以“中国的奋斗”这样的副标题。这个副标题传神地表现了徐氏作品的观点:整个中国现代历史绝非尽在被动抄袭西方,来自欧洲(或者说西方)的一切技艺、制度、思想和主义不是原封不动地被移植到中国,中国是在不停地吸收、消化和反馈,中国的进步是由于中国人自己的奋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助理吴兴元说:“《中国近代史》抛出的这个观念在读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书其实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整个现代史都纠缠于与欧洲—西方的互动,那么这个所谓的欧洲—西方又是从何而来的?12世纪以前的欧洲只不过是世界上默默无闻的一个地理区域,是什么让那个蜗居西方一隅的一个土地贫瘠、视野闭塞的松散的多民族聚居区一夕之间成为世界的引领者?是什么让欧洲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一个最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最前沿的精神思潮的代言人?它为什么撞开我们的国门侵略我们?为什么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输出那些形形色色的物质和想法?”
所有的疑问都渴求一个解答,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等人著就的这部《现代世界史》,便可以看成是一种解答。这就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出版《现代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立足于中国的角度,观察并描述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话,那么《现代世界史》则是从欧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现代世界史》初版于1950年,在近60年里作者不断地增补修订重版,至今已是第十版。围绕着现代化这条主线,作者不但详述了数百年里持续不断的政治与制度上的冲突变化,亦用心勾画出思想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对社会生活也有简洁生动的说明,从而展现了原本落后的欧洲,是如何创建出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现代世界”体系的。
在欧洲的路灯下看世界
翻开《现代世界史》第一章,扑面而来的即是:“看来奇怪,一部现代世界史竟然从欧洲中世纪说起,因为欧洲不等于世界,中世纪又非现代……”从全书目录看,该书的视野几乎完全局限于欧洲和欧洲人所涉及的地区。
思想文化史学者何兆武在序言中写到:“和历来许多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书籍一样,本书的书名虽为世界史,但其内容基本上却以只讲西方(西欧和北美)为主,对于非洲、中东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东南亚以至拉丁美洲基本上均被排除在核心叙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义乃是西方史学界所挥之不去的一种偏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认为,《现代世界史》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代化史观的影响——这种现代化史观强调欧洲自身的特殊因素导致欧洲成为现代化先发地区,并认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是欧洲传播现代文明的结果。“这种史观在主要方面是合理的,但也有严重缺陷,正如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在欧洲的路灯下看世界。但尽管如此,《现代世界史》依然被推崇为‘教科书的黄金标本’,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非常看重这部著作,因为它是一部出色的叙事历史,也有超乎一般教科书的厚重学术性。另一方面,读过中国的教科书,再读读这本教科书,或者再读读全球史教科书,在多元对话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不一样。”刘北成说。
毕竟是一部西方学者写就的读物,它在看法及立场上难免与我国主流学术观点有一定的出入。也正因为此,吴兴元说:“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因为正是这些独立而宝贵的观点,将为眼下正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中西交流的国人提供借鉴与建议。另外本书在不断的修订中也增加了对非西方民族的描述,这些描述聚焦于非西方民族是如何应对来自欧洲的‘外部干涉’,又是如何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的。而今现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也已经双双出现在中国社会。中国面临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对矿物燃料资源的依赖、环境污染、在农村降低或消灭贫困——也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其他现代民族中。了解这些对今日之中国都是极有价值的。”
《科学时报》 (2009-4-16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