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15 23:55:54
感受“法式”的浪漫科学

“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国,“浪漫”应当是不二的选择。读读近日出版的法国译著“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读者在严谨的科学世界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法国式浪漫。
 
视角独特有趣
 
《引诱的自然史》、《感伤的科学史》、《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海参的爱情之歌》,单是这些书名就能让读者有一睹全书的冲动。的确,从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角度切入,将自然史娓娓道来是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
 
《引诱的自然史》从“性引诱”这个独特的视角观察大自然生物界发生的现象,阐述自然发展史。为什么菠萝能吸引蝙蝠?为什么很多鸟在发情期颜色异常鲜艳?捕蝇草靠什么吸引苍蝇?克洛德·居丹认为这些问题都能归结为一个答案——“性引诱”。引诱是在动物繁衍、植物播种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现象,生物界的色、香、味、植物和动物的仿生,乃至鸟虫的鸣叫、各种动物的动作等,都是性引诱的表现形式。克洛德·居丹是法国一位园艺家、植物生物学博士,长期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工作。在书中,他从鲜艳的花朵讲到女性的美容,从胡萝卜的颜色到青蛙的纹理,从嗅觉到视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诱惑的自然画卷。
 
《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则将把视点落在实验室的动物身上。我们感慨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却往往忘了它们的功劳。果蝇、海兔、小鼠这些实验室的动物们被人类观察、饲养、测定、解剖、基因测序等等,为科学事业献出身体,有的甚至已经献身几百年了。在岁月的长河中,为什么是这些动物被选作实验生物,成为幸运的研究“材料”?起初还是一种以自然生物生存的动物,怎么会在某一天突然跨进了实验室的大门?它一旦变成了研究的工具,还怎样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演化?作者卡特琳·布斯克从基因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的角度,对各种实验动物进行剖析,详细介绍了它们各自在生物学研究上的作用。人类研究动物,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自身。读了此书,读者也能对人类自身的演变史略窥一斑。
 
文风清新活泼
 
丛书责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姜颖昳说:“我在读‘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时,经常会读着读着就放下来,琢磨半天。”因为这套丛书不像一般的科学读物那样晦涩,也不是完全用材料和事实堆砌;而更像一部科普小品集,在叙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穿插了很多作者感性的抒发,从人文、心理学、物种学甚至人类学角度阐释了很多特别的看法,对人类发展的大命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姜颖昳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海参的爱情之歌》。
 
《海参的爱情之歌》出自法国基因学家贝特朗·若尔当之手,作者以在海边露宿、在海中潜泳为主线,将所见所闻所思与他在科研生涯中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站在基因学家的角度的宇宙观。作为基因学家,作者研究的是生物分子的微观世界,但是他不拘泥于微观世界,而是从中观察宏观的宇宙,不仅如此,作者还对政治和社会的现象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为什么能把严谨的科学史丛书写得如此有趣、丰富而文学性浓厚,丛书译者高煜认为,可能是法国人的浪漫特质让他们在写作中也不拘一格。“像《感伤的科学史》这本书,书中人物众多、史料丰富,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又点缀了不少诗歌、散文、戏剧台词,为该书增色不少。同时这本书也不是正史,作者发掘出科学家们的大量趣闻轶事,亦庄亦谐”。
 
《感伤的科学史》介绍了三十几位科学家,有著名科学家,也包括几位被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人们不太熟悉,但在科学的发展史上作出过一定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作者通过深入发掘,让他们的早期科学思想重新焕发光芒。“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这些科学家在早期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和宗教文化方面的因素制约,遇到过许多挫折,有的甚至误入歧途,最终能像牛顿、麦克斯韦那样登上科学之巅的人不多,这大概是‘感伤’的意义所在吧。本书虽说是‘科学史’,实际上是科学家的‘外传’、‘稗史’,在正统的科学史中很难找到,作者的本意就是从这些尘封的史料中发掘,将科学家思想中一些‘稍纵即逝的闪光’展现在读者眼前,有助于我们了解正统的科学史。”高煜说。
 
散漫中见严谨
 
或许是由于法国作家天性浪漫的特性,他们在行文中毫不拘泥,引用、比喻随手拈来,思维跳跃性颇大,有的读者反映在阅读时会遇到障碍。这种法国式的写作来到中国会“水土不服”吗?
 
高煜曾翻译过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皮埃尔·科勒的《最后的使命:和平号空间站——人类的探险》等作品,他说:“法国虽然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但也是大思想家的摇篮,法国的作品风格比较散漫,但一般在论述时非常严谨。尤其在论述科学知识时。他们在论述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及时地跳出来,插入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逸闻,如作者在科学研究生涯中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心得感悟等,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至于译作在中国的接受程度,高煜认为,中国读者如果不太了解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没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水平,读“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恐怕会遇到一些障碍。“我在翻译时,在个别书中加了一些注释,以期襄助读者的阅读。丛书的读者应该具有高中以上的水平,有一定科学以及科学史方面的知识,对西方文化也比较了解,而且有兴趣的读者还可通过其他渠道查考和了解。我想,读这套丛书能让读者从阅读中既获得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又获得文学艺术的享受”。
 
《科学时报》 (2009-4-16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