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在英国发行,随之就出现了集邮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中国集邮大辞典》第3版。 |
|
百年集邮史 薪火相传 |
|

世界上第1枚邮票

中国—罗马尼联合发行:虎座鸟架鼓、古古丹尼陶罐

中国希腊联合发行

香港发行的五边形邮票

“为了能让《中国集邮大辞典》第3版搭上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文献类评选的‘末班车’,现在我们正在争分夺秒,不浪费1天、1小时、1分钟,争取在4月7日早上将它送到评委们的手中!”《中国集邮大辞典》(第3版)的副主编之一、《集邮博览》主编林轩说。
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将于4月10在洛阳博物馆新馆举办。世界集邮展览是国际集邮联合会为推动全球集邮事业发展而组织的竞技性集邮展览,是各会员组织广泛参与的一项综合性集邮文化活动,被誉为集邮界的“奥林匹克”。本届展览也是继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之后我国举办的第二次集邮盛会。
三次再版
《中国集邮大辞典》是一部集邮百科知识的辞典,涵盖知识面广、容量大。该辞典既是集邮领域的知识库,又是中国邮史、邮事的资料库,内容包括集邮对象、集邮方法、集邮组织、集邮研究、集邮展览、集邮文献以及集邮市场等。
199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编纂的《中国集邮大辞典》第1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1997年7月,再次组织集邮专家、学者对辞书的第1版进行了修订、调整,并于1999年出版了第2版,此次黑白版变成了彩色版,全书配有2300多幅珍罕邮票、邮品和有关集邮活动的图片,共200余万字。第1版曾先后获得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大镀金奖加特别奖、美国太平洋1997年世界集邮展览金奖、新加坡1998年第12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金奖加特别奖,其第2版在1999年荣获了“世界集邮展览金奖”加特别奖。
“《中国集邮大辞典》是一部大型集邮工具书,要求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保证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该书责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技术分社社长徐世新说。这部辞书从1999年第2版出版至今,转眼10年过去了,集邮领域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词汇,所以借此次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之契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共同协商,重新修订出版该书。
“前两版的成功给第3版的修订工作奠定了基础,延续前两版长处,摒弃短处。”林轩介绍说。相对于第2版而言,第3版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内容框架的变化。出版《中国集邮大辞典》第1版时,编者们将集邮学术化,按集邮学的内容划分章节,如有集邮概念、古代邮驿、近代邮政、邮票的发行、集邮文献等章节。第2版则按照辞典的常规形式编排,将各种词条按拼音排序,并针对重复出现的同一词条做了合并同类项的处理。而此次再版时,编委们认为用第1版的编排方式能将集邮知识更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所以编排第3版的内容时沿用了第1版的框架。与此同时,第3版中依然保留了拼音索引、笔画索引,使得检索方式多样化,以方便读者查找。林轩说:“尽管三次再版走了一个‘之’字型回到了起点,但是这是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除此之外,“《中国集邮大辞典》第3版修订中另一大工程就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做加减法,让它精简瘦身。”徐世新说。第3版删掉了近三分之一的检索率低、生僻的词条,如删减了一些古代邮驿、近代邮政的词条,并重新补充了四分之一的新词条,邮票、明信片、邮戳等部分内容加强了,突出了集邮知识的主体。此外还对保留的词目逐条进行了审核,作了相应的修改、校正,紧跟目前国际集邮形势。在第3版中,还添加了一些珍贵罕见邮品的图片,删减了一些集邮活动的照片。
该书的主编孙少颖说,这本辞典可以看做是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有全世界集邮爱好者使用价值的辞典。《中国集邮大辞典》可以看做是集邮知识的百科全书,不仅仅是因为内容以词为纲,更是这本辞典内容涵盖全世界集邮这一领域的所有相关知识。
集邮的昨天与今天
翻开《中国集邮大辞典》,会发现它不是由一个个名词解释堆砌而成,而更像是一本世界集邮史书。《中国集邮大辞典》让我们看到过往的一幕,也看到了当下集邮的风云变幻。
1840年5月1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当天,不列颠博物馆的J.格雷博士到邮局买了面值1便士、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图案的邮票留作纪念。后来他编写了英国早期的邮票目录,倡导集邮活动。因此,J.格雷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1841年伦敦一位年轻妇女在《泰晤士报》上刊登广告,征求用过的邮票,用以裱糊她的梳妆室。随后英国出现了“邮票热”。到19世纪50年代,20多个国家发行邮票,邮票种类增多,集邮活动开始在西方盛行。
中国发行邮票比世界首枚邮票诞生的时间晚30多年。1878年清政府发行了国内首枚邮票——大龙邮票。但孙少颖认为,直到1909年溥仪当政时,清代发行了一套邮票,当时很多人购买这套邮票作为收藏,中国集邮史就从那年开始了。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主持了一次研究邮票设计的座谈会,他提出清朝政府被推翻、中国民国建立后,应该设计发行新邮票,并提出邮票上的图案可以是火车、轮船等图案。在2006年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审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监制的《民国珍邮——孙中山邮票大系》邮册中首度披露1912年由孙中山设计的“飞机图案”邮票,并收录了由孙中山批准的1912年发行的中华民国邮政第一套正式使用的邮票——“民国龙票”。
1922年张承惠、陈复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集邮组织——“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此后还相继出现了上海的中华邮票会、杭州的新光邮票研究会、郑州的甲戌邮票会。“这三大邮票会代表中国集邮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孙少颖说。此后还出现了各种小型集邮辞典、集邮目录、集邮文献等。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时代赋予了集邮活动的全新内容。”孙少颖说。此前,集邮爱好者研究邮票都是针对票品本身,研究其版式、规格、齿孔、图案等。近几十年,邮票本身的内容丰富了,邮票的研究范围延伸了,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花鸟鱼虫、天文、地理、历史、时政、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等。此外,出现了一种区别于传统集邮的新形式——专题集邮。随着邮票自身的发展,专题集邮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多,分科愈来愈细致。如有的人专门收集植物邮票,甚至专门集花卉或是药用植物、菌类植物等邮票,有的人专门集动物的邮票,如熊猫、鸣禽……
“集邮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中国集邮大辞典》综合了一百多年来世界范围各种集邮文献、辞书的内容。”孙少颖说,编纂这本辞书积累了历史经验,更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下集邮的特点。
培养年轻的集邮爱好者
在采访林轩之余,他夫人告诉本报记者,平常家中倘若是来了林轩的友人,她无须且无法招待他们,原因是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聊起邮票时,便旁若无人。
为什么小小的邮票有如此魅力?林轩说,在集邮中能收获很多知识,因为邮票本身就像微型的百科全书,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物产等各个方面情况都会通过邮票的图案呈现出来,你了解这些图案,了解它的背景,对于年轻人来说邮票是很好的“课外读物”。
“集邮是一种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中的一部分,集邮过程中能增加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的修养。”孙少颖说。
但在谈及中国集邮现状时,孙少颖和林轩都表示担心一个问题——中国集邮家将会出现断档的问题,担心集邮事业后继无人。据孙少颖介绍,目前我国老集邮家已经为数不多,60岁左右的集邮家是目前中国集邮大军中的主力军。“现在集邮队伍里铁杆邮迷的老龄化倾向非常严重,如北京集邮协会开学术会议时,几乎满场都是两鬓斑白或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林轩指出,“培养年轻的集邮爱好者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目前中华全国集邮联中有一个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专门注重青少年的集邮培养和教育,还有一些学校把集邮作为第二课堂的内容。
孙少颖表示,现在中国集邮事业需要着眼于未来,培养30岁左右的青年人的集邮兴趣,因为他们是我国集邮事业发展的希望。
《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科学时报》 (2009-4-9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