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 |
|
抖擞百年海大精神 向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学府迈进 |
|


2009年6月6日,大连海事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海事大学立足航运、服务交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兴学育人为根本,弘扬了以“坚定、严谨、勤奋、开拓”为核心的海大精神。
在迎接百年校庆之际,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接受了《科学时报·大学周刊》记者专访。
立足航运 以服务求发展
《科学时报》:一所100年历史的高校,肯定有很多精神传统,海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王祖温:学校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校友创造出来的。
海大的毕业生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航运界,是支撑中国航运的一支中坚力量。有时想想,也是挺自豪的。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大连海事大学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发扬“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精神,把“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作为海大文化的一种载体。
我们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灯塔杯歌会”、开展校歌、校训、校庆徽标的征集评选、百年校庆倒计时以及开展“迎百年,爱海大”为主题的具有海大特色的系列活动,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通过每周一和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爱校荣校教育月”等活动,培育了具有海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启动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等级大赛”制度,在学生中实施“百个社团计划”。成功承办了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航海类院校“航海技能大比武”、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凌风远航”、中俄友好俄罗斯年中俄航海夏令营等活动。积极参与大连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协助大连市政府承办了大连市“首届航海文化周”活动。
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多的文化和哲理的熏陶,学校在电梯里和楼道里,张贴了例如“要想实现大的目标,就要从小的目标做起”这样的名言警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科学时报》:今年,学校提出了向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学府迈进的目标。在您看来,一所学校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世界一流航海学府?
王祖温:向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学府迈进的目标,学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海事大学?我认为有几个衡量指标:第一,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够得到国际航运界的认可;第二,科研水平,在国际航运类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在航运类国际会议上的大会发言和参加人数;第三,在国际航运教育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等等。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交通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着眼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成为交通尤其是航运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以及国际海事法规和策略研究的工作基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工作逐年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及省部级奖励等500余项。经过“211工程”建设,目前学校已成为解决我国航运事业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
广泛交流 提高国际影响力
《科学时报》:2007年,您当选为2008年~2010年任期的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主席,这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校长主管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事务,您个人和学校的哪些因素让您获此殊荣?
王祖温: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是国际高等航海教育培训领域交流、合作的最高平台。它是在1999年由来自全世界五大洲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海事学院、日本神户商船学院、阿拉伯科技学院、澳大利亚海运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缅因州海运学院和世界海事大学7所海事院校发起成立的。其宗旨是在世界优秀的海事院校中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在下一个千年建立新的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国际海事社会来提高国际海洋运输的安全性。跟所有的国际组织一样,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是一个很松散又很民主的组织,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立场,可以从自己或自己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于2000年加入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并于2005年当选为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2006~2008期间第一副主席。2006年10月,第七届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年会在大连海事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是自该联合会成立以来,首次在联合会成立之初的7所院校之外的院校举行。会议的成功举行,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海事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大连海事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前任秘书长称大连海事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现任秘书长称大连海事大学是世界一流的海事教育中心。
当今世界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意识到,作为服务行业的航运业,其中人力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保证为航运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我们有责任同各成员院校一道为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和国际海事领域的未来而奋斗。
《科学时报》:据我们所知,大连海事大学近几年在国际合作方面步子迈得很大,成就卓著,请罗列您印象深刻的几件。
王祖温: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近几年在国际合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2005年,学校与比利时王国安特卫普大学签署了《2006~2007年度两校交流合作计划书》,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共同出席了签字仪式,并对两校的合作项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赞扬。
2006年,第七届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年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学校在会上提出的关于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今后发展的“五点主张”得到了联合会的广泛认同,被命名为《大连主张》。我们让国际高等航海教育界真切地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声音。
2007年,我当选为2008~2010年任期的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主席,这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校长主管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事务。
在教育部科技教育司的精心指导下,2006年和2007年大连海事大学分别在大连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承办和参加了由交通部和俄罗斯运输部联合举办的“中俄友好年”国家级重要活动——“中俄航海院校夏令营”;2008年组织了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中国航海院校代表团暨大学海事大学‘育鲲’轮出访韩国”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办学实力和中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良好素质。
学校还与25个国家的50余所院校(单位)、国际海事组织等近10个重要的海事类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承办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如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亚洲交通运输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世界航运经济学家2008年会等。
2007年,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设立斯里兰卡校区并开始招生,实现了中国优质航海教育资源的首次成功输出。2008年7月,首批学员顺利毕业。去年,学校又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海运学院的合作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坦桑尼亚政府批准大连海事大学在坦桑尼亚建校办学。
2008年,学校与波兰皇家科学院合作进行的“常温常压无催化剂等离子体合成液体燃料和氨”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和国双边政府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
继往开来 用爱心哺育学生
《科学时报》:你觉得一个合格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王祖温:一个合格的大学校长首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从心里喜欢学生,就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是装出来的,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喜欢学生,才会倾注心力去想办法如何教育好学生,否则不可能去用心教育学生。
其次,校长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准确地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好,决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走,人云亦云。
第三,如何去发现和培养教师,也很重要。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爱,是要通过老师实实在在地贯彻下去,面对面地传授下去。作为大学校长,为人要正派,要主动关心老师,必须了解和理解老师,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老师才能安心、积极地工作。作为一个校长,对老师的关心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对于老师,校长的关心可能是一件大事。
还有一点,大学校长要刚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力,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向教育家的目标努力,要用高等教育家的精神去应对高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时报》:您从2004年担任海事大学校长,一个人的校长任职生涯中,能赶上百年校庆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事情,您作为个人,是否很激动?有何感想?
王祖温:有幸赶上百年校庆,说激动倒也谈不上,主要是操心。搞这样一个大型的庆典活动难免会有疏漏,很可能出力不讨好。
百年校庆对学校和一校之长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百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提高学校影响力,提高教职员工的自信心,提高校友的自豪感,都有好处。
我们要牢牢抓住百年华诞的契机,强化内涵、科学发展、同心同德、继往开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步伐,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找准定位 以航运特色取胜
《科学时报》:近年来,在多种力量推动下,国内大多数本科高校都向着综合性大学这个目标迈进,在您看来,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如何影响?大学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
王祖温:中国的很多大学现在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趋同化。尤其是在现有的国家行政体系指导或干预下,这是个无法避免的大问题。我们的很多指标都是看总量,如科研经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院士等。现在很多大学在向综合型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在丧失其原有的特色。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特色大学更有可能在本领域创造出国际一流的水平。
大连海事大学现在的定位是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不走综合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大连海事大学在经过专业调整后,现有专业50个左右,其中人文社会类专业6个,包括:哲学、汉语言文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值得一提的是,与海事有关的英语是我们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不仅是外语专业,我们学校对各个院系专业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基础的通用的教材可以用别人的,但是专业教材一定要自己编。编写专业教材时必须结合航运领域的内容,以有效发挥我们学校航运专业的的特点。这样的话,学生学完之后,对航运方面的知识都能有所了解,毕业以后到航运部门就职上手将更快,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有竞争力。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搞趋同式的教育,要凸显自身的优势。
最近几年,我们又在强调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狠抓本科教育的四个环节:一是课程教学,二是课程实验,三是实习实践,四是毕业设计,这四个环节在本科教育里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一直在强调,本科教育必须把这四个方面都落实了,一个都不能缺。
但是现在有一些大学,这四个环节是有缺失的。比如说,有些学校在投入不足的时候,通过计算机编的一些虚拟的实验来替代课程实验,学生不能动手去亲身体验,这是不合适的。第二个容易缺失的是实习环节,现在企业很难接收大学生去实习,我们要求各个专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各学院与校机关都被动员起来落实这项工作。还有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把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串联夯实起来的重要环节。
我国是航运大国,码头、船队等硬件设施已经较为完善,但是我国还不能被称为航运强国,原因就是软件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投资环境、法律氛围、保险、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都制约着我国走向海运强国的步伐。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保证为航运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大连海事大学现在确定的就是航运、交通专业特色。我们成立了航运发展研究院,当时一些香港媒体就说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航运发展”冠名的研究院。目前这个研究院有10个研究中心,目标是把学校的资源集中起来,做一些航运软科学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我国的航运软实力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科学时报》: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本身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其中应该遵守哪些基本规律?您对此有何建议?
王祖温: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有这样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一种揭示。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发展。各个大学要按照你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和学科,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不能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短处比,这是大学校长应该做的事情。
人才培养 从基础教育开始
《科学时报》:目前,很多高校都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探索,在您看来,成效如何?还有哪些不足?您觉得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王祖温:我一直觉得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个重大命题。在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上,这也是个焦点问题。实际上,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经过12年的应试教育,很多创造性已经被泯灭了,为什么?上学天天就是学习,背、记,然后如何从小学考上好的初中,如何从好的初中考上好的高中,如何从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
孩子们只有通过快乐的童年,才可能更大开发他们的大脑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童年本来是培养孩子们接受各种事物的兴趣,并保留这种兴趣的阶段。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却把孩子们的兴趣给弄没了。
另外,我们的大部分大学教师也是按照同样的培养模式走过来的,严格地说,他们本身就缺乏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方法。用这样的老师来教育这样的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我想只有从基础教育开始做好,大学才可能有机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学时报》: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您是怎么看待学术腐败的?
王祖温: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那个年代读研究生,信息是有限的,写文章要跑到北京图书馆去查资料,查完之后复印,复印之后再带回去,老师对于我们的文章是抄袭的还是剽窃的,一清二楚。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信息量非常大,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网上的东西都看遍,所以只能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用道德去约束学生。
我对我的学生说,你要记住一点,我看你的论文,只能给你指导,不可能完全知道文章里是不是有抄袭或者剽窃的内容;但你要记住一点,哪天如果发现你的论文有假,你的学位肯定被拿掉,你的品格也将受人质疑。
《科学时报》 (2009-4-7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