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附属学院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在治理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附属学院与我国大学的独立学院都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发展起来的,从“附属”这一性质上来说还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印度附属学院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在治理方面还是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要明确独立学院的管理主体和性质,明确分工,提高管理的民主化。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普遍存在性质模糊、管理主体混乱、分工不明确、权力民主化程度不高等弊端。独立学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种机构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些具有特定职能的治理机构,扩大民主范围,增强管理的制度化和民主化。
其次,要给予独立学院更多的自主权,避免管理过死过严。印度的附属学院不但没有权力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连任课教师都没有考核学生成绩的权力,完全沦落成一个简单的教学机构。在学术和管理上也遵守一个标准,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应给予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和开设特色课程的权力,鼓励独立学院与市场紧密结合,培养与母体大学有区别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在管理上也应将权力适度下放,如财政权、招生权、人事权等,以增加独立学院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要严格执行“一校一院”的基本原则,避免独立学院数量上的急剧膨胀。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对印度附属学院的认定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但由于受到种种力量的影响,拨款委员会出现了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加之一些地方学院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和经济力量,迫使大学接受其为临时附属学院,印度附属学院的数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急剧膨胀。因此,在我国独立学院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一校一院”的基本原则,严把独立学院的审批程序关,控制独立学院的数量,重点提高独立学院的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四,要加强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和学术标准,改善其教育质量。印度附属学院之所以发展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的教学管理不严格,学术标准太低。独立学院要持续发展,要提高办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术标准,严格控制好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不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科学时报》 (2009-3-31 B3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