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明明 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29 21:22:3
问路洪集:乡村道路建设的自立样板

 
编者的话
 
20多年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而今,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5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而和密集的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县市级及其以下的道路建设未能跟上这股潮流,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建设举步维艰。
 
回顾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的投入,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可谓是大手笔。
 
“村村通”是为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的惠民工程。即国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按照“村村通”的政策指向,五年计划投资千亿元,平均每年200亿元分期投入。
 
在工程的资金构成上,国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自己修路。200亿元为引导性资金,省与市、县级财政配套部分资金,部分需要群众自筹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目前“村村通”平均每公里国家补助10万元,而按照工程要求的建设标准,实际每公里的造价平均在27万元左右(视不同路段情况略有变化),资金缺口约为60%。
 
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希望能抓住这一国家改善农村交通的建设机遇。与国家高速路建设不同的是,乡村道路建设的资金难求。唯一的办法只能从相形见绌的地方财政中“挤”出,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筹”出这笔不菲的资金。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欧国立对《科学时报》记者分析说,过去几年公路发展速度很快,涉及乡村的道路修建确实存在资金的难题。高速路的修建可以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再通过道路收费来还款。而在乡村一级的道路建设不可能采用这种模式,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只是单方面地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
 
由于资金的缺位,目前乡村间的道路建设处于粗放型建设的局面,舆论对村路建设颇有微词。3.5米宽的路面建设标准,已满足不了当前新农村的发展水平;“村村通”只通往村部(村组织办公所在地)和村小(学校)而孤立了居民点的规划设计,这让百姓难以理解;真正连接村间、乡间的道路配套资金缺乏等连锁问题相继出现。
 
此外,在“村村通”紧锣密鼓地实施时,作为村路通往高速路的连接,县域内部乡镇间以及县际间的道路建设依然原地踏步。很多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县域道路仍为15年前所修建,道路毁坏严重。
 
当记者问及国家之前对农村道路建设出台的政策及其延续性如何,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黄承锋的总体印象是针对城市出台的居多,很多都是以城市群为思考对象。他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在村级道路建设起来后,县乡间的道路损坏严重问题很值得学者和管理部门的关注和研究。
 
一方面是“十一五”规划的期限将至,一方面是地方财政的匮乏,4万亿元的投资资金在青睐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能否再多分给乡村道路建设一粟?交通部未来的投资规划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是否应该更大一些。
 
在有限的国家财力背景下,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洪集镇通过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使本来困难重重的乡村道路修建资金得到了落实,“村村通”工程最终得以真正惠及于民。本期《区域周刊》问路洪集镇,为读者呈现一个乡村道路建设的自立样板。
 

余厚平最近头脑里装的全都是地图和数字。他把装在脑子里的图和公里数手绘成洪集镇镇区图,复印了十几张,放在镇办公室的会议室里,放在他的办公桌旁,甚至连他的公文包里也总是揣着几张手绘图。
 
“图上标的数字都是我自己亲自挨村丈量的,我心里有数。图上标出的数字大概有50公里,而如果村与村实现全连通的话,实际至少要修80公里。”
 
作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洪集镇的党委书记,余厚平希望通过自己的手绘图从各种渠道争取到乡村道路建设急需的资金,从而使图上的线条真正变成惠及群众的实线——连通各乡村的公路。
 
镇书记的地图
 
余厚平不是洪集镇本地人。从2007年调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洪集镇,余厚平已在该镇担任镇党委书记两年。
 
余厚平随身携带的手绘地图已经被折叠得皱皱巴巴,手绘图上又被线条画得密密麻麻,标上不同的数字。
 
“黑笔划的是‘村村通’GPS定位的公里数,红笔划的是洪集镇交通主干道的公里数。”余厚平告诉记者,洪集镇按照“村村通”GPS测算有34.7公里的公路里程,而实际上连接22个行政村之间的三条主要干道并没有列入“村村通”的范围。
 
洪集镇位于霍邱县南部,经济较为发达。但由于区位原因,一直没能享受到诸如低洼地改造、淮河治理等道路建设的优惠政策。乡村道路都是靠集资的石子路来维系,整体乡村道路建设在全县处于较低水平。
 
余厚平憨笑说,按照当地的说法,看一个地方怎么样,一看路、二看住、三看树。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了“村村通”的政策机遇,他下决心要把洪集的道路交通建设好。
 
但如果严格按照2005年GPS定位的“村村通”来修路,那最后肯定会出现通到村部(村组织办公所在的地方)不通居民点,村与村之间形成新的“断头路”的现象。用当地百姓的话说,“等修路等了这么多年了,最后修出的路只有直升机才能进出”。
 
这也就是余厚平随身携带着手绘地图的目的,跑县里争取项目的时候,下乡做百姓动员工作的时候,他总是拿着地图来说道理。
 
“图上标的数字都是我自己亲自挨村丈量的,我心里有数。图上标出的数字大概有50公里,而如果村与村实现连通的话,实际至少要修80公里。”
 
让余厚平欣慰的是,他的手绘图得到县里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交通局“村村通”项目、县扶贫办、发改委等项目经费的整合,手绘图中红笔划出的主干道建设资金算是有了眉目。
 
“村村通”资金构成上采取的是以奖代补的方式,只有先筹集到资金,国家的补贴才能到位。刨去省、市、县财政的补贴,每公里乡村公路落实到乡镇时,大概还需要筹资10万元来弥补缺口。
 
如何筹资是摆在余厚平面前的又一难题。没有办法,只有全镇总动员。
 
在洪集镇镇政府门口,记者看到墙上贴着“热爱家乡,建设洪集——洪集镇捐资修路倡议书”。余厚平认真地对记者说:“这不是因为今天你来了才临时贴的。”
 
刚过完年,余厚平就带着镇干部们分头下乡开动员会。当地的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筹资是最难的事情,镇里的书记和镇长先后带头各捐了1000元,但是群众都有些不理解——“国家不是在减轻农民负担吗”、“修路不是国家给钱吗”。
 
“好在大部分群众最后都还能理解,乡镇口捐一点、教育口捐一点、其他企事业单位捐一点。”余厚平说。
 
吸引在外的“成功人士”捐款是他们的又一渠道,打电话、登门拜访,该用的办法都用到了。“我们这边希望洪集出去的,在外‘混得好’的老乡们能为家乡道路的改变出一份力量。但我们也担心他们会对政府有误解。”一位村干部无耐地说。
 
而对未来,余厚平充满着信心。“现在资金筹集到位的村,已经开始在修路了。如果你在秋天的时候再来看,地图上画出的路就应该差不多都通了。”
 
“筹钱可以,得修到俺家门口”
 
洪集镇尚善村正在修建“村村通”工程。尚善村距离洪集镇上105国道较近,工程里程约2公里。
 
潘光辉之前一直在当地的城建公司打工,外加又是尚善村本地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所在公司中标承建了尚善村和相邻的仓房村两条“村村通”道路建设,由他负责施工。
 
听说有记者过来采访,他介绍了正在施工现场的村长和村民兵营营长。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条道路是从今年2月18日开始修的,预计还有三天就可以完工了。村长和营长每天都蹲点在这里负责督工。
 
“‘村村通’管得可严了,光是垫路基的时候,县交通局就验收了好几次才给通过,听说好像是因为其他地区道路质量出现了问题。”潘光辉说,“村村通”资金把关也很严,前期的部分资金是由施工方垫付,交付合格后才按批次付资金。
 
“前天我刚从交通局拿了5万块钱。”说到这里的时候,潘光辉略有些兴奋,“镇里面特别支持我们,拿钱之前我都不知道交通局大门朝哪开,王镇长陪我一起去县城跑了一上午。我想请王镇长在县里斗(吃)口饭他不都肯,为了给我们省钱。镇里也是希望我们早点拿到钱,早点把路修好啊。”
 
潘光辉在家里承包的田比较多,在筹钱修路的时候,他积极带头交了1000元。当记者表示1000元不是小数目时,他说:“交了这1000块钱,路能修到俺家门口多值啊,等到秋天路都通了,我准备做肥料方面的买卖,钱不就又赚回来了。”
 
有不少当地的农民给工程当小工。记者问起一位50岁左右的老农是否筹钱时,他表示没有捐钱。“凭什么让俺交钱呢,路又通不到俺家。”
 
记者了解到,按照“村村通”GPS的定位标准,规定是水泥路通到村部或者村小(小学),潘光辉家恰好位于尚善村村部的附近,而这位农民所在大队的居民点距离村部大概还有2公里的距离,没有在测定的范围,他们的理解是不应该让他们捐钱,甚至还有人误解为“路修到哪里凭什么只能由干部定”。
 
“仓房村的路都还没有动工,因为钱还没有完全筹集到位。”潘光辉表示。记者随后来到相邻的仓房村,连接仓房村和尚善村的是一段土路,因为没有被列入“村村通”的测算范围而无人问津。因为刚下过雨,土路变成了泥巴路,路面已经被来往的车辆轧出了车轮印,积满了水。
 
“修路是好事情啊,都泥怕了,特别是孩子们到镇里上学。家里阴雨天多,一下雨到处都是稀泥巴,没法走路。”一位正在家门口削着竹节的农妇对记者说。
 
她还提出了疑问:“俺们家的钱过年前就捐上去了,为什么尚善村的路都快修好了,俺们村的怎么还不修?捐钱的都是俺们老实人,有的‘老黄头’(当地土语:意为厉害的角色)就是不捐钱。”
 
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仓房村的修路资金还没有筹资到位,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几年百姓刚自愿捐钱修过砖瓦路。
 
按照“村村通”的道路建设标准,路面宽度为3.5米,而实际上一般拖拉机就有2米左右宽。记者在洪集镇内部的主要交通干道红安路上看到,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两车相会,十分危险。
 
“现在新农村发展的速度很快,跑在路面上的有很多拖拉机、小面包。3.5米的路面是几年前规定的,但现在修路的钱都有问题,别说扩宽道路了。我们镇在新修的主干道上扩宽到了4米,稍微好点,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镇上的干部反映。
 
在网上搜索,各地反映“村村通”建设路面过窄,而引起安全隐患的呼声比比皆是。
 
修了路,没钱养是乡村道路建设的又一大难题,目前乡村道路的养护费用主要还是靠县级财政支付,而对中西部很多仅仅只能维系财政收支平衡的县,再投入养路费时往往是无能为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路上隔一段距离,水泥路两边就会砌上石墩,而石墩的距离只够一辆四轮拖拉机通行。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有了这些石墩,大车就开不上这些路,因为大车车宽超过石墩间距,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防止大车的进出对道路造成路面损坏。
 
“这样砌起来,农民开大车出去卖稻都有问题。不过缺钱维护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地的村干部说。
 
财力有限,只能“拼盘”
 
“村村通”是为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改善农村几千年的泥巴路而实施的惠民工程。从2006年“村村通”开始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地方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地方财政想尽办法“挤钱”来确保资金配套,群众筹资的积极性也较高。
 
而当前“村村通”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缺位,从而引发的相关连锁反应,是乡村道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以霍邱县为例,“村村通”工程国家项目配套资金为每公里10万元,省级财政补贴2.5万元,六安市财政配套4.4万元,外加六安市作为革命老区、道路基础差,被列为“村村通”示范市,国家财政每公里补贴追加3万元。“村村通”统一的建设标准为路基4.5米宽、路面3.5米宽,路基在25公分以上,路面混泥土在18公分以上。霍邱县“村村通”工程五年里总里程为1120.6公里,实际路面每公里造价在26万元左右,项目资金需要县里配套资金和群众筹资约每公里6万元左右,资金缺口很大。
 
由于霍邱县是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多年来,一直是处在“吃饭财政”状态,财政收入仅够维系工资和日常办公运转的支出,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
 
直到近两年来,霍邱西部开始开发铁矿资源,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才有所好转。记者从该县财政部门获悉,2008年霍邱县的财政收入达到近7亿元,这使霍邱县在近年来首度有财力给“村村通”项目支持400万元。
 
该县发改委的同志对记者表露,政府层面上都非常支持“村村通”建设,但是对贫困县来说,这些年来县乡道路建设之前没有投入的基础,在财力上这么大笔钱的投入确实困难。
 
一方面是地方贫困县财政的捉襟见肘,一方面是地方资金筹集不到位就享受不到国家“以奖代补”的“村村通”道路补贴政策。记者了解到,无奈之余,中西部很多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只有采取“财政拼盘”的办法,将扶贫办的道路建设资金,发改委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农委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项目进行“拼盘”,以完成相互配套。
 
“需要县财政配套的不只是‘村村通’一项工程,民生工程28项都需要县财政来配套,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饮用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方面都是花大钱的地方。”一位在县财政工作多年的同志对记者感叹。
 
此外,县乡道路的维修部分需要地方财政来负担。记者了解到,按照霍邱县现有道路来计算,每年道路维修支出大概在400万元左右。“现在新的交通体制改革后,三项收费取消了,地方交通部门自己的工资都发不起了,更拿不出钱来进行道路的维修。而县财政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局负责人表示。
 
“革命老区人民盼修路、要修路、要修好路,我们也明白路修到哪儿,哪儿就会致富的道理。但是现在村间、乡间、县间的道路在无形中被破坏了,很多道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这些实际的问题不解决,通往村口的路修得再好有什么用啊。”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这样对记者说。
 
《科学时报》 (2009-3-30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