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舒金元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27 1:11:19
物质及天体运动、人类的起源、意识的起源及进化
 
《人与世界》是一本关于人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多篇论文涉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全书的写作从1997年起、约在2011年完成。全书分四卷分期出版。
 
物质的属性及天体运动
 
我们为什么要讲太阳系这种普通的天文常识?正因为是普通的常识才会有普通的问题,即为什么星体能够在天空中转动而不掉落呢?为什么星体都有公转和自转呢?
 
这是一个宇宙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千百年人类都想知道的问题,当然,你不要以为万有引力定律早已解答,你也不要以为广义相对论已经解释。我们从开普勒的第二定律知道:行星近日时,其运行的速度加快;远日时,行星的运行速度则减慢,按照万有引力所说,任何物体都有吸引力。越大的星体吸引力越大,那么,行星在运行到太阳较近时,太阳的吸引力足够大了,而行星并不能被吸引过去,牛顿把星体之间相互稳定运行在一定的轨道上称为互相吸引,那么,当行星离太阳较远时,太阳的吸引力也小,行星的吸引力也小,为什么两星体还是稳定在轨道上互不离开?特别是速度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更是根本无法解释。
 
对于星体的运动,开普勒也认识到星体之间有一种相互的作用力,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力,牛顿把这种作用力称为万有引力,但牛顿一方面用万有引力来解释自然运动特别是天体运动,另一方面他又用向心力来解释星体之间的运动,这就显示了牛顿对星体运动不能完全解释的矛盾,最后,牛顿实在无法解释星体的一切运动时,只有说:“神是第一推动力。”
 
你肯定以为我们是在说牛顿的不是,你肯定也以为我们是在说万有引力不对,不!恰恰相反,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对的,不过是,没有全对,天才不等于全才,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我们今天不可能来说星体的运动,也不可能来说宇宙,因此,我们还须从万有引力说起,牛顿指出,所有的物体都有吸引力,星体的运动是在引力的作用中产生,但是,星体之所以能在一定的位置上运行应当还有另外的力,牛顿有时说是向心力,有时说反作用力,这说明牛顿想到了还有一种力。这是一种什么力昵?
 
先看我们身边的“力”。篮球运动员在地面上拍打篮球用力越大,球就蹦得越高,反之,球就蹦得越低;你用手掌击打对方,使出的力气会在对方身体接掌的那一刻减弱;你随便用任何物体击打其他任何物体一定会受到阻力,这种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产生的阻力,可以称之为抗力。这种抗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周围,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这就是万有抗力。
 
正是由于所有的物体都有引力和抗力从而构成了许许多多的运动,而就是引力与抗力相对立的作用保持着天体运动的和谐性。我们现在可以返回去看开普勒的第二定律的问题,星体近日和远日时为什么速度不同?
 
当星体运行至近阳时,太阳引力加大,这就使得星体的抗力必须相应加大,两种力都在加大从而使得星体的速度加快;当星体离太阳远时,由于距离越远太阳的引力就越小,星体的抗力也相应变小,这时候,两种力相交的激烈程度小于近日时,速度自然就慢。当星体运动到离太阳近时,它就动得快,当星体运动到离太阳远时,它就动得慢,多么能干的星星啊!
 
星体的反应如此之妙,动作如此之协调令人惊讶不已,就连牛顿这样的大师也只能认为是神的作用,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这些运动都是由物质本身的属性所引起并决定的,在空间分布中,某一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同时作出反应产生抗力,这种信息的转换是通过物质的能量来实现的,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没有物质能量以外的任何神秘力量,为什么星体都有引力和抗力呢?星体的运动就是物质的运动,因此,我们先要了解物质。
 
当我们知道最小的物质单位是基本粒子,最大的单位是星体时,当我们还知道物质是整个世界运动的一切时,我们现在又知道物质有引力和抗力的本质属性时,物质的概念就是:物质是分布在空间的小到微粒大到星体,包括人类在内的具有引力和抗力属性的运动变化着的一切。原来,物质不论其大小,其本身就具有引力和抗力的本质属性,没有这两种属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然而他也不是物质,正因为有这两种属性,物质才能自己运动,不需要其他力量来推动,物质具有的引力和抗力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物质本身的变化,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所有现象;不管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到有智慧的生命皆是如此。
 
动是物质的本性,物质具有引力和抗力的本性不能不动,你不动我,我必动你,你不动我,我也可以自动,从布朗运动的花粉之舞到星体的圆舞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自然法则。现在,我们知道了,物质为什么会运动,运动为什么与物质不可分离,其原因就是物质本身的能量即引力和抗力。
 
因为有引力,宇宙中不同的基本粒子会吸引到一起形成团块云,因为有抗力,部分粒子在与团块云相互拉扯中由于力的均衡而旋转起来,旋转正是引力和抗力的集中表达,旋转也是物质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因此,你会看到宇宙中的星体总是在轨道上旋转,你也会看到生物的DNA也是旋转的,旋转是自然之美,因而旋转体现了生命力。所以,哥白尼指出,圆球形状是由旋转作用造成的。
 
星体的运动只能是近圆的,不可能是直线的,直线意味着死亡之线,不是陨落就是被吞噬。
 
旋转表达了物质的引力与抗力所产生的一种低级运动方式,旋转也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演化为高级也是最理想的圆周运动,这同时也表明了圆周运动是天体运行的必然结果,而圆形是最佳运动的载体在天体运动中是如此明显,在宇宙中,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小行星的形状总是圆形的,而小于100公里的小行星的形状就不规则,如有的是长柱形。有的是哑铃形。
 
旋转演变成了星体的圆周运动,其动力就是物质的引力和抗力,因此,公转表现了引力,自转表现了抗力,无论是太阳围绕着银河中心转,还是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它们都不仅需要公转,也需要自转。
 
但引力和抗力只能形成一定的运动方式,它不可能长久不停地保持这一运动方式,因为任何巨大的物体都有能量消耗,所以,要想长久地不断地保持这一运动方式,物体不仅要依靠本身的能量,更加重要的是,物体必须依靠惯性运动才能长久地保持一定的运动方式,而保持惯性运动最好的形状就是球形,这正如你的车轮胎必定是圆形一样——圆体抗力最大、惯性最好。
 
这也正如伽利略所说:“维持运动不要力”。
 
我们可以作一个小小的结论:引力和抗力的作用使星体形成了公转和自转,由于星体是球形的,使得星体始终都固定在惯性运动中,所以星体能够长久地保持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此刻,你一定知道太阳为什么不落了吧!
 
物质的引力和抗力是惯性运动的基础力学,惯性运动来源于引力和抗力并在运动中又受到引力和抗力的支持,从而能使星体稳稳地运行。你说这有什么奥妙吗?没有奥妙,所有的星体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否则,它就会陨落、消亡。那么,为什么物质会有引力和抗力呢?引力与抗力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的。1.现代科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物质的基本结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会不断地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电子为什么会围绕原子核旋转?旋转是力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力任何物质及其所组成的物体都不可能旋转起来,而一种力只能是直线运动,因此,旋转必定是两种基本力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是引力与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物质的吸性与抗性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正因为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吸性和抗性,所有的物质及其演化成的物体无论其大小,从DNA的旋转到星体的旋转都遵从着这一基本属性的运动法则。物质为什么会有能量、为什么会运动,都是源于此,一句话,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源于此。旋转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而旋转的前提又必须是自旋,具有自旋功能的基本粒子才是物质稳态的最小单位,从而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只有能自旋的物质才有能量,也只有能自旋的这一动能,物质的质量才能体现出来。在原子核中,正是有质子和中子这样具有自旋功能的基本粒子,才会在原子结构中有旋转。基本粒子的自旋是物质质量的标志,从而反映出物质本身两种力的作用,因为只有引力与抗力在平衡中对立起来,基本粒子才会自旋,正是自旋使得基本粒子本身具有爆发力;同时,它又在吸引其他基本粒子的过程中旋转并强大起来。自旋即自动是所有物质的基本活动,从星体的自转到花粉的舞蹈再到人类的做梦及梦游都是物质自动的表现。从而,行星根本不是像牛顿所说,是靠向心力来维持在固定轨道上;而布朗运动也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扩散即涨落、耗散原理;而人与动物都会做梦更不是有灵魂之类的神秘所在。2.科学实验一次又一次证明了物质所具有的引力和抗力,只不过是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视而不见。我们知道,伽利略著名的实验认为:物体在真空中自动下落其加速度一样。而美国以费希巴赫为首的科研小组的实验表明:物体下落时除了受引力的作用外,还受到一种尚不为人所认识的作用。费希巴赫认为,这种新发现的力是第五种力,它是一种排斥力。此后许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种力的实验研究: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纽曼、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斯塔妥教授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实验都没有观测注意物体本身,正是由于物体在受引力下落时其物体本身的抗力会抵消部分引力,从而加速度才会不同。3.抗力的作用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从来都受到重视。如在工程项目中,工程设计就有一个预应力的问题,物件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抗拉、抗压能力,才能使建筑物减少振动、避免弹性变形。4.潮汐最明显地表现了星体运动中引力与抗力的作用:月球近地时,由于地球的引力更大、月球的抗力也相应必须增大,两力交锋的程度最大时,潮汐就必定最大;而月球远地时,两力交锋的程度就小,从而潮汐就越小。5.抗力是物质能量的表现,星体的自转最集中地表现了抗力。抗力愈大自转的速度就愈快,其质量如磁场相对的就愈强。6.物质的基本属性即吸性与抗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演化。引力太大、抗力太小,你则看不见,如苹果落在地上。只有当引力与抗力相应地对立起来时才能保持运动、才能旋转,也就是说,星体只有找到它的伴侣才能在宇宙中生存下来,它的对象可以吸引它、爱它,还可以拥抱它(如双星座),但不可以联成一体,它们只能既独立又统一地生活在一个大星系的势力范围内。7.声音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是由它本身的质量所决定的,这就是由引力和抗力所造成的。由于物质的自旋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旋转,正是由于有旋转才有振荡,因为有振荡就会有大自然的声音,如雷、电、风及人与动物之声。当引力与抗力能够相对时,也就是两力均衡时,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匀速运动,从而,物体的对称性就会表现出来,反之亦然。8.由于抗力是在引力的作用下才会表现出来,然而,抗力是被动的,引力是主动的。虽然两力相交是在一条直线上,但方向相反。由于引力总是大于抗力,而抗性总是在吸性的主动攻击下才会应战,这就决定了物质的运动方向总是朝一个方向旋转。因此,你可以看见不仅是天体,也不仅是无机物,以致于动物和人类绝大多数都是右偏向,就连你的拥抱、亲吻都是右向。
 
下一步,我们来看看宇宙大爆炸、黑洞及暗物质等。
 
人类的起源
 
如前所说,猴、猿、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沿着树干往上攀登的时候,它的前肢在上面,后肢在下面,也就是说,这时候动物的躯体与树干平行且与地面垂直,显然,这是一个直立的姿势;当动物在用上肢勾、抓住上树枝,下肢勾、踩住下树枝的时候,这也是一个直立的姿势;只有当动物在向树枝的两端攀爬的时候自然保持一种爬行的姿势。动作是动物的基本功能。也是动物个体适应生存环境的主要手段。新的动作总是由于动物要适应新的环境或生理需要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产生,更加重要的是,新的动作需要个体本身的生理条件来支持才能完成,否则就很难形成新的动作,而没有新的动作动物就无以进化。古猿要完成四足爬行到两足直立的形态转变,就需要新的动作并不间断地重复着,这个新的动作就是用后肢承担原本由前后肢支撑的身体并能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树栖生活中的猴、猿、猩猩等灵长类动物都能够在树上直立或半直立,但它们却无法在地上完全直立起来,这是因为灵长类动物能够在树上直立主要是前肢在攀爬钩抓树木时形成即前肢依托树枝的情况下才能直立,而在地上,前肢失去了物体的依托就无法完全直立起来,就是要直立也是不自然地无法快速跑动,如长臂猿在地上直立时,它的前肢总是向上抬起如举重般的滑稽模样。因此,地上直立必须像树上一样手上有物品。洛夫乔伊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两足行走是一种效率不高的运动方式,因而必然是为了携带东西。”只有这个前肢携带东西的新动作,地面上的直立才能形成,即1.手携带东西并长期携带;2.必须有生物学上的支持。那么,古猿手中到底携带什么东西呢?这种东西为什么会长期携带呢?
 
我们知道使用树枝是树栖生活的特点,黑猩猩知道折取细枝伸进白蚁巢穴待白蚁爬上细枝后再抽出吃掉;丛鸦能够使用带钩子的小树枝把树洞里的小虫子钩出来。树枝也可以称木棍、木棒,它就是古猿携带的东西。古猿使用木棒在考古遗址中得到证明。
 
在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当遗址中就发现一段紫杉木的木矛;在德国莱林根阿修尔文化层中也发现了一根紫杉长矛。从上述遗址中我们可以得到很重要的信息及相关的结论。遗址中用木头做的长矛最少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居然可以遗留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因为木矛是紫杉做的。紫杉木、杉科杉木属常绿乔木,始于新生代的第三纪,在温带与热带地区多分布。紫杉木由于其结构均匀、纹理通直、不翘不裂、弹性好、强度高,被誉为黄金树,其容重、干缩系数以及耐腐蚀都好于其他木材,可见,紫杉木不是一般的木材,在众多树种和杉科杉木中把它挑选出来做木矛,必须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即长久不断地使用木材。
 
1.这表明:使用木矛的时间早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也就是说,还没有石器就已经有了木矛(用天然石加工)。使用木矛就是使用加工了的木棒,正如手斧的前身是砍砸器一样,木棒就是木矛的前身。从木棒到木矛是人类工具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人类进化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而木棒是木矛的前一个阶段,也是人类使用工具的最初阶段。
 
2.这也表明:木棒的使用又早于木矛,木棒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对于古猿来说,木棒是狩猎与采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木棒正是古猿要携带的东西,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护身的天然武器,因此就必须随身携带。正因为是随身携带,你就可以从人类遗址中,也就是人类的居住地发现它。
 
3.这更表明了:木棒是古猿长期携带的随身物品。
 
从石器的功能作用也可以看出木棒是古猿重要的劳动工具。石器的主要功能是砍与削,这正是加工木棒所需要的,石器的主要功能根本不是用于狩猎与采集,它们只是为了加工木材或用于狩猎与采集的后续劳动。所谓的石器即拿在手中的小石头怎么能够狩猎?因此,虽然你把原始社会都归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说,虽然石器遍地都是,你却很难在人类的居住地发现它,因为它不需要随身携带。木棒——木矛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一直延续到现在,木棒广泛地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用木棒做成的复合工具比比皆是,当我们要去莽莽的原始森林时,总不会忘记带一根木棒;当一个人腿脚不方便的时候,你最好送给他一根木棒。在原始部落中,木棒、木矛紧密地与人类活动不可分离。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时候,发现那些土著人还处在极为原始的状态,没有农牧业,只用木棒来采集打猎。南部非洲的布须曼人会根据多年的经验很快地就能找到球茎植物,然后就用木棒熟练地把根块挖掘出来,有大的根块可以供很多人食用。木棒是古猿长期携带的东西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会进一步问:这根木棒为什么要长期携带。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古猿被食肉动物掳杀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家罗伯特·劳斯曼指出:阿法古猿很容易成为猛兽的食物,许多阿法古猿的头盖骨化石上都留有大型猫科动物或者猛兽的抓印。专家们在考察了亚洲和非洲的骨骼化石上的齿痕抓痕和头骨上的齿洞后认为:约6%~10%的早期人类是被食肉动物掳杀而死的。专家们比较了解现今在草原上羚羊以及地面上生活的猴子被其他动物捕获的比例也是6%~10%。我们从古猿的体重、身高、跑动、爪、齿等身体条件均可以看出其没有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古猿总是生活在被猛兽追杀的环境中,忙于奔命之中。古猿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第一重要的是生存,即逃避天敌的追杀。让我们记住天敌,是天敌使得古猿以树栖生活为主,从而知道了用手折断树枝,知道了树枝可以挑落果子,也知道了用树枝掘开泥土找到根茎,还知道用树枝来抵御天敌。
 
莽莽的热带雨林是动物们生存的花花世界,然而,在无法无天的动物社会却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生命灌注着你肉我食我肉你食的生存哲学。谁会主持正义,谁又会拯救弱势群体,只有力量才是权力,只有力量才是根本,也只有力量才是生存的硬道理。猿人选择了木棒,真是天佑我们的祖先,这根木棒呀,是神棒!是万能棒!它可以挑落树果,挖掘根块;它可以拨开草丛、掀翻棘刺;它还可以击打天敌、追袭弱敌;木棒,走累了可以倚一倚;物重了,可以挑一挑,不是吗?
 
人及动物的基本行为都要为着他们的生存而展开,为了生存就需要食物,使用木棒能带来更多的食物,而食肉动物又时时威胁着猿人的生存,从而使用木棒增加了猿人的抵抗力和攻击力,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猿人要长期携带木棒的问题所在,这也是为什么猿人会直立行走的原因所在。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只有猿人才能长期使用木棒?为什么只有猿人才能直立行走?这是猿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动物,不论是异类还是同类,它们在结构上总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差异就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从而就有不同的动作行为。进化是公平的,所有的动物,特别是同类动物如灵长类,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相同的,正因为环境相同,同类动物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你能四足爬行我也能爬行,你能直立行走我也能走,然而猩猩却不能直立行走,为什么?进化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动物不管是同类还是异类,个体之间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而进化的机制是:环境与个体生理特点之间的共同作用,而不是自然选择四个字那么简单。正是因为进化的机制是环境与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千千万万不同个体生理上的差异就会有千千万万不同的动作,你就可以看到蝙蝠、乌鸦、蛇、鱼等千千万万不同的捕食方法。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你的身体构造你的生理条件能否做到手持木棒从而直立行走以至直立奔跑。正如你的生理条件能否冲刺百米速度的世界纪录一样,如果你天生就没有冲破世界纪录的那双腿,我们奉劝你这位雄心勃勃的运动员:改行吧!在灵长类动物中,最有希望能直立行走的就是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顾名思义就是手长,长到什么程度?一般要过膝盖,长臂猿身高不到1米,但双臂展开可达1.5米,它直立起来手臂可以碰到地上,臂长腿短使得长臂猿的直立很不自然,短腿支撑身体还要快速奔跑对长臂猿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再说大猩猩,与长臂猿一样也是臂长腿短,最糟糕的是大猩猩那笨重的身体有近500斤,如果直立起来可达2米,虽然看起来大猩猩的抓握能力有点接近古猿,但大猩猩宁可用树枝做窝,也从来不肯用树枝做工具。从承重负荷来看,由于猿人的身体重心下移给后肢,腰部后肢骨骼增长有力加重了其承受能力,从颈部到骨盆到肢底的相应尺度又使得脊椎和骨盆在受压时能形成结构上的变化,即脊椎由爬行时的弓型变成S型,骨盆由于长期坐休而变得短而宽。这种由功能产生结构上的变化正说明了猿人本身的生理条件能够在结构上适应直立行走。但是猿人不仅要能够直立行走,还要有一定的奔跑能力。在自然斗争中,你只有跑得快才能抓住那些小动物,你只有跑得快才能逃避天敌的追杀。动物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即有什么物质结构就有什么功能,但功能会随着生理需要发生变化,生理需要产生新的功能,而新的功能就需要有新的动作,新的动作不断地重复就要引起结构上的变化。看来从四足爬行到二足直立根本的一条就是:生存需要求生是人与动物的本能,正是为了生存,正是为了保命,猿人就必须使用木棒,没有木棒,猿人更多的是疲于逃命而不是立足于野兽成群的丛林之中,你可以挨饿受寒,但决不能被敌方所伤害,生命安全是首要的,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存在更能激起人和动物的智力与动力。正因为要用这根木棒来护身,也正因为要用这根木棒来获取食物,猿人一定会随身携带,也正因为不能缺少这根木棒,猿人才会想办法使木棒通直坚硬而不笨重,也正因为不能缺少这根木棒,猿人才会想办法寻找制作更多锋利而实用的石器。
 
关键的是,生理构造上要能够支持手持木棒,我们看黑猩猩,黑猩猩是最有可能直立行走的,这不仅仅是黑猩猩的基因更接近人类,而且它们的身体条件如体重、身高等接近古猿,最重要的是黑猩猩能够使用树枝做工具,但令人遗憾的是,黑猩猩与其他猿类一样不可能直立行走。为什么?天生。让我们来看看黑猩猩的“命”哪点不如人。
 
由于是手持木棒,即用手使用工具,关键还在于“手”,我们先了解一下当代科学对“手”的研究的最前沿的报道。遗传学家Jamesnoonan和同事将DNA片段与一种基因——当其被HAC—SN1激活后,能够产生一种蓝色蛋白质——进行了配对。研究人员随后将这一联合体注射单细胞小鼠胚胎,11天后,他们发现:这种基因遍及胚胎发育中的前肢部分,并且在与人类拇指和其他两个手指类似的区域中非常活跃。当研究小组将来自黑猩猩和恒河猴的类似基因序列注射胚胎后,这种基因的活性被限制在四肢的基部。Noonan指出:这意味着HACSN1可能是一种“人类的分子零件”。……研究人员下一步,利用遗传工程培育的携带正确人类补足物的小鼠将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是否有一种特定序列能够改变手指或脚趾的位置、旋转拇指,或在人体中产生一些完全不同的转变。尽管如此,Noonan依然表示:“我并不指望一只老鼠能够拿起扳子去干活。”
 
说得对极了,不仅是再大的老鼠,也不仅是再聪明的黑猩猩都不可能拿起扳子干活,否则这个世界就不是只有我们人类在称王称霸了。谢天谢地,自然造化了我们人类那双拇指与其他四指完美对称的手。我们再看黑猩猩,它的拇指太短而其他四指又太长很不对称;看人类的拇指与其他四指却能完美的对称。对称与不对称会怎么样?大不一样。人手的对握能力是其他猿类动物无法达到的,正是人手解剖学上的差别把人与所有的动物区别开来。人手的四指都是三节,而拇指只有两个指节,其中第三节已经下移成了掌骨,这样,由于拇指与掌骨很好地串连在一起,当拇指与其他四指握件时就会受到掌骨和腕骨有力的支持。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对握就如一把虎钳,虎口愈大握件愈大。所以,虎口会告诉你,太大的物件你握不住,小的物件不是握;与虎口相称的物件才是最好的握——正如你与他人握手一样。不是握,任何树栖动物都不能用上肢自然地折断树枝;不是握,你就不能有效地使用木棒来击打天敌;不是握,你就不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动作是功能与结构的表现。黑猩猩的手骨与足骨几乎是一样地执行着相同的命令即勾式抓握。因此,你可以看见:黑猩猩是用手指抓住矿泉水瓶底,将瓶口对着嘴巴喝水;而人类却是握住瓶子的中部,也将瓶口对着嘴巴喝水。黑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它的手也只能抓住细细的树枝,它决不可能像人一样自然地握住粗木棒——它的虎口太小。所以,如果有人说,他看见黑猩猩能制作木棒、挖掘泥土取出块茎,那他一定是在讲神话故事——讨你喜欢而已。因为黑猩猩手的结构既决定了手握件小,又决定了它力的方向即黑猩猩的纵向拉扯的力量远远大于其他的力量。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指出的那样:人与猩猩拔河比赛永远都是输。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回到树上去。我们会看到;对于总是喜欢长在树梢上的果子,各类动物会各显神通。长长的手臂对于猩类动物来说可以伸到树冠边缘的细枝上摘到果子,长长的手臂还可以勾住树枝悬挂着身体,另一手臂则可以如玩单杆似的前后转动着采集;对于轻巧而灵活的猴类动物来说,它可以爬到离果子最近的树枝上,从而用手把有果子的细树枝拉扯到自己跟前,折弯了细树枝,慢悠悠品尝着鲜果;对于我们的祖先——古猿来说,就可以爬到手能握住长有果子树枝的旁边,从而干脆把树枝连同果子折断拿到跟前。看!相同的环境,不同的生理特点,它们的捕食方式竟然大相径庭。这就是进化机制的作用:环境与生理特点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这就是说,手的结构决定了人手可以有力地抓握,从而能够折断树枝进而能够手持木棒,使用、制作工具,最终古猿就一定会变成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猿是如何变成人的。(待续)
 
本版文章选自《人与世界》的第一卷“人与自然”中的内容。下期刊登《意识的起源及进化》。
 
作者邮箱:shujinyuan@163.com
 
《科学时报》 (2009-3-27 B2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