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人们大多采用喷洒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导致环境污染是显而易见的。而我研制的油桐尺蠖、棉铃虫、茶毛虫、松毛虫病毒等 ‘生物导弹’杀虫卡产品,除了绝杀目标害虫外,绝不会‘伤及无辜’,符合我国政府倡导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且对人畜和其他生物没有任何伤害,使用方法简单,安全高效,经济实用,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推广。”记者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一见到彭辉银研究员,他便向记者“推销”起了他的“生物导弹”。
山里娃不忘本色
选择务农作贡献
出生于1950年10月10日的彭辉银,20世纪70年代初曾先后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和化学系学习。毕业后,一直长期从事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病毒杀虫剂研究和有害生物防治。40多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省部级等重点项目30余项,他研制的油桐尺蠖、棉铃虫、茶毛虫、松毛虫病毒杀虫剂和“生物导弹”杀虫卡等系列产品已在全国10多个省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谈及自己就学、科研经历,彭辉银感慨地说:“我出生在湖北大山沟——秭归,那是诗人屈原、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香溪的水仍在流淌,古朴的民谣在传唱:‘出门就爬坡,回头往下梭,喝的是矿泉,吃的糠窝窝’。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公路,小学毕业没见过汽车、电灯、电话;‘文革’大串联才知道世界有多大,走进宜昌看见自行车觉得稀奇,途经鸦雀岭第一次见飞机,来到武汉第一次坐火车,心中暗自感叹!山外的路好宽,外面的世界真大!老家的写照在回荡:‘家住彭家坡,土少石头多;野菜打汤喝,吃少卖得多!’儿歌在耳边回响:‘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啊荦荦,挑起扁担朗朗撤,咣撤,上山坡约!荦荦!’”彭辉银立志要改变这贫穷落后的面貌。1967年8月,他告别家乡父老随父母来到江汉平原——荆州水稻原种场务农,成为一名正式农工。在那里,学会了种地、犁地、耙地、栽秧、割谷、撑船、挖河、筑提、灭钉螺、挑担、推独轮车,18岁出任生产队长,民兵连长,还被评为荆州地区的青年标兵。1970年彭辉银被推荐进武汉大学生物系学习农业微生物。二年后,回到原单位,从事病虫害测报,后调到湖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报到第二天就去孝感丰胜大队蹲点,开展920、702和5406应用试点。1973年被派到天门蒋湖农场开展昆虫病毒资源的采集、分离和鉴定。彭辉银说,蒋湖应该是中国昆虫病毒杀虫剂半机械化生产的发源地。1974年彭辉银再次被推荐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分析化学。毕业后回到研究所继续研究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4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风餐露宿,在湖北全省和其他省市留下了足迹,为落实科技兴农,普及科学种田作出了贡献。
辛勤耕耘结硕果
“生物导弹”产业化
在彭辉银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经历了从“恨虫”到“爱虫”,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到过省内外的许多地方采集昆虫病毒样本,拍摄了几千张昆虫照片,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现在已成为病毒所资深研究员和学术带头人。说起他“与虫共舞”的经历,彭辉银说,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农药,对食品、水源和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当时湖北天门,一个年产百万担棉花百万人口的大市竟然招不到一个飞行员,就是与水源污染有关。保护人类健康、保护水源,必须从减少化学污染开始。他于是下定决心用生物的方法来攻克病虫害防治这一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油桐尺蠖在国内13个省的产茶区和油桐种植区危害十分严重,彭辉银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经过攻关研制出油桐尺蠖病毒杀虫剂,实际应用后对病毒控制取得良好效果,为国家节省上亿元经费;1979年,该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86年研究油桐尺蠖病毒流行病学,获得中科院二等奖;1989年,上海崇明岛油桐尺蠖大暴发,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直接受害面积达150公顷,其中35公顷水杉被吃光。应用油桐尺蠖病毒杀虫剂,不仅保住了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使4000公顷水杉林免遭油桐尺蠖危害达10年之久。
40来,彭辉银走遍大江南北,采集了9840份昆虫病死虫样品,分离、鉴定了58株昆虫病毒,有18株病毒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填补了中国昆虫病毒资源的空白。他先后完成了棉铃虫、油桐尺蠖、茶毛虫、甜菜夜蛾、松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取得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为昆虫病毒杀虫剂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说起“生物导弹”产业化的问题,彭辉银给记者上了一堂科学普及课。他说,所谓“生物导弹”就是一种杀虫卡,它的理论基础是“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据有关实验测定,喷洒的病毒制剂中,真正能对害虫起作用的只占1%,65%流失在空气和土壤当中,34%被作物吸收了,即99%都白白浪费了。”为了减少这种浪费,科学家开始利用鸟类传送病毒,后来利用蜜蜂传递病毒,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把病毒比作“弹头”的话,现在缺少的就是一种能有效运载这种“弹头”准确攻击害虫的工具。1991年,彭辉银领导的课题组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并将自己研制的病毒专用剂型接到柞蚕卵表面。当赤眼蜂咬破壳从柞蚕卵里爬出来时,大小才1毫米的赤眼蜂身上,可粘上数百个病毒。有了足够量的赤眼蜂,再加上昆虫病毒,“生物导弹”就合成了。赤眼蜂的定向性很强,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害虫卵。因此,它最终扮演了“运载工具”的角色。通过“生物导弹”,能使区域昆虫发病,形成流行病,完成对靶标害虫的控制。
该成果整合了病毒和卵寄生蜂各自优点,刷新了生防领域的前沿阵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对“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控制”理论的贡献。该产品杀虫目标明确,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生产零排放。
彭辉银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与浦东新区进行合作建立的“种子基金”对我们的支持很大。“种子基金”给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开发的“甜菜夜蛾生物导弹”项目的支持如同雪中送炭。改良了甜菜夜蛾病毒杀虫剂的生产工艺,筛选出了优势卵寄生蜂蜂种,并对卵寄生蜂工厂化繁育技术加以改进,使中试车间的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并进行了800亩次防治甜菜夜蛾的田间试验,使“生物导弹”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光明。2001年7月,以永生集团公司为主的投资方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及彭辉银等各方达成关于成立项目公司的投资合作协议,成立湖北中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为1500万元,其中病毒所项目成果技术入股180万元,其他相关技术入股90万元,合计技术入股270万元。通过“种子基金”的运作,病毒所解决了科研开发经费不足的难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而“种子基金”也得到了有偿回报、保值增值。
据记者了解,“生物导弹”产品已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辽宁等13个省市推广应用达30余万亩,防治效果深受农民、林业工人好评。湖北应城市团山林场三县交界,面积3000余亩,历年松毛虫发生严重,应用“生物导弹”后效果显著,深受林业工人好评。云南普洱市(原思茅市)是思茅松毛虫危害的重灾区,年发生量200万亩,2001~2004年连续应用“生物导弹”3年,松毛虫被基本控制,为林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获云南省政府成果奖。2002年三峡坝区山林5000亩发生松毛虫,森林破坏严重,飞机不能作业,应用“生物导弹”后坝区森林植被完好无损。中国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害虫的克星——“生物导弹”治虫发向全国。除此之外,在四川11个县正在应用“生物导弹”2号防治玉米螟,累计使用面积达10万亩,效果显著,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2005年“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从博士生导师
到科技副市长的历练
2003年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彭辉银,组织安排他到湖北省咸宁市挂职科技副市长,按政府分工,他主管科技,协管环保、农业农村。职能、地位变了,但彭辉银为“三农”服务的职责没变。一边做科技副市长,一边做研究员,工作十分繁忙。到任第一件事是构筑咸宁市、中科院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市院之间的科技合作。2003年10月7日在赤壁市由市委书记、市长和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院长签订了院市科技合作协定,奠定了院、市科技合作基础。第二件事是建立“生物导弹”中试生产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生物导弹”成果落户咸宁高新区。从洽谈、签约、选址、机械调试、原料定购、生产出库,体现了院地合作的强大优势。建成了年产150万亩次“生物导弹Dp-1”生产基地,完成了省颁和企业标准。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编号:SY20055203)。农药生产许可证已进入审批程序。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年产1.35亿枚,产值约1.35亿元,利税3,000万元。第3件事是为配合咸宁实施“科技兴市”发展战略,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700万元;第4件事是在各县、区应用“生物导弹”防治松毛虫,使咸宁60余万亩松林得到保护,为咸宁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第5件事是强调咸宁经济要突出科学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原始积累,拒绝引进污染企业,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5年来,为咸宁争取核电项目,投资750亿元。随后“温泉谷、核谷”项目都将在咸宁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彭辉银已经回到研究所继续他的研究事业。谈到“归队”后的打算、目标。彭辉银说,“归队”有一种新感觉,目标更加明确。虽然我一直在创新岗位上,但顾此失彼时常难免。归结一点:做科研不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会有生命力!几年的参政生涯很短,感受颇深:“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人生短暂,一晃就是暮年。我将继续“与虫共舞”,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没有污染的水奉献自己微薄之力。用我的人生书写历史的篇章。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环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放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无休止的利益争夺,回归到自然中去!只有与自然和谐,世界才能稳步发展。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
《科学时报》 (2009-3-25 B1 创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