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烈先生生于1887年,浙江萧山人。1909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设地质学门,王烈是第一届学生。1913年2月毕业前不久,王烈赴德国留学。1914年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9年8月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此后,他从未离开过北大,从未离开过地质教育岗位,从事地质教育40多年,是在国内学习地质学并终身从事地质教学事业的第一人。1924年至1927年及1928年至1931年,两度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1929年至1933年,先后任北大学院第二院(理学院)代理主任、北大学院总务长兼第二院主任,北京大学秘书长。
教授多门课程
壮大师资队伍
1917年秋,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恢复招生,1919年秋改称地质学系,同年8月,王烈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在北大任教,先后担任矿物学、矿物学实习、高等矿物实验、地质学、岩石学及实习、高等岩石学及实习、地形测量及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同时上三四门课,每周多达15学时以上,并专门安排时间给学生答疑,还要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王烈所授的课程涉及许多不同学科,知识面广,他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1924年10月至1927年4月及1928年9月至1931年9月,王烈两度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地质学系的师资队伍有很大加强,何杰、温宗禹、孙瑞林、王绍瀛、葛利普、李四光、朱家骅、孙云铸等教授都先后在系里任教,特别是葛利普和李四光两位教授1920年到系任教,对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们倾心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青年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重视野外实习,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大进展。
注重野外考察
推进科学研究
王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1920年10月16日晚,甘肃东部海原、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灾情严重。1921年2月15日,教育部训令北京大学教授王烈、测量助教杨铎会同内务、农商两部派员,前往陕甘地震灾区调查。这是民国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地震调查。王烈与翁文灏、谢家荣等6人于1921年4月15日出发,乘京绥车至绥远,由绥远取道宁夏至皋兰,继经固原、平凉、天水至兰州,对震灾之重要地点都进行了调查。此行目的,尤注意于科学之研究,除调查震灾状况,勘察山崩、地裂等现象外,更注意地质之考察,以便了解此次震波之起源及与地壳之关系。
此次调查后,王烈又向南至甘肃省南部之武都、陕西省南部之汉中等地调查。他在汉中的药铺中购得石燕贝化石,回京后请葛利普教授研究,经追索查明,该化石原产于广西(在湖南也有很多同类者)。后来葛利普发表了《中国古生物志》专著之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其中定了一个新种,命名为“王烈石燕”,以示对王烈的敬仰。
支持学术团体
关心青年成长
1920年9月,北大地质学系学生发起成立地质研究会,王烈从多方面支持地质研究会的活动。
1920年11月28日,研究会举行讲演会,王烈发表了《中国之支那海侵时代及昆仑海侵时代》的讲演,他从地质历史、海陆变迁讲起,并运用图表,着重介绍了中国地区寒武纪、奥陶纪的“支那海侵”和志留纪、泥盆纪的“昆仑海侵”的分布特征,并讲述了古地理、海陆变迁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很有启发。这次讲演的记录稿刊登在《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年刊》第一期(1921年10月10日出版)上。
1920年12月24日,研究会召开茶话会,翁文灏、葛利普、何杰、王烈等教授与会,王烈对研究会的方针提出建议,他说:“(一)注意理论,不急于速求应用;(二)科学上新说可以把旧说代替,故不必存绝对的观念;(三)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把当时尚凌乱的中国地质调查报告加以整理;(四)至于实地调查,可利用暑期假回家时去做。现在就能办到的先办。”针对活动经费,王烈建议:“可以先向地质系的教员呈请捐助,也可以像葛利普教授所说的那样,向国外人募集。”会后,系主任何杰教授发起地质学系教员捐助,支援研究会的活动。
坚守教育岗位
一生奉献地质
王烈一生热心教育工作,无论在军阀混战时期,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都坚持教育岗位。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后,年逾半百的王烈,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不顾体衰,离别家庭,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先至长沙,后到昆明,继续为培养地质青年而努力。
王烈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讲授矿物学、光性矿物学,也教过岩石学和测量学。他是我国最老一辈的矿物、地质学家之一,在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中也是年纪最长的一位。王烈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时不看讲稿,常把老花镜推到额头上,许多数字都能背到小数点后第三四位。他作风严谨,往往讲完一个段落,就摸出怀表来看看,下课铃声响起,他的讲课也就告一段落。他指导学生鉴定岩石薄片时,在偏光镜下转几下,就能准确定出矿物名称。当学生们拿着矿物、岩石标本问他时,他便拿起放大镜,或用简单的测试方法测试标本,很快就把学生的问题解答清楚。大家公认他是矿物学、岩石学方面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权威。
1946年夏,北京大学复员北平。王烈不辞远途劳累,首先由昆明回到北平,筹备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复员工作,他虽年近花甲,但仍精神饱满地为复员工作的大小事务操劳。1946年10月开学后,他仍担任普通地质学和普通矿物学的教学工作。
1950年以后,先生年老多病,不堪教书之劳,退休在家,但仍然关心教育工作。病情稍愈、精神好转时,即潜心从事矿物学、岩石学书籍的译著工作,为地质科学事业发挥余热,几年中完成数卷。先生于1957年2月2日与世长辞,终年70岁。
《科学时报》 (2009-3-24 B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