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故居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流传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伴随着《木兰诗》铿锵浑厚的声韵,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广远,千载以下,有口皆碑。随着这位巾帼英雄形象的深入人心,关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的“新说”也不断涌现。相关资料,主要见于碑刻、方志、野史和杂记中。日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有学者语出惊人:花木兰其实不姓花,而是姓朱。此后,木兰姓魏或复姓花木的说法此起彼伏。尤其是目前有关木兰故里之争更可谓四面开花,形成了所谓“八省十一地之争”。对此,有评论说,其“醉翁之意”是要借木兰之名,搭建地方经济这台大戏。总的来说,木兰乃文学形象,姓氏尚不能肯定,故乡云云,自然更可能属于杜撰。
其实,文化名人故里之争古已有之。如关于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卧龙岗,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两地就曾为此对簿于清朝知府顾嘉蘅的大堂之上。这位高明的知府就以这样的判决结案:“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利在天下,何必辨南阳襄阳。”
而回过头来看,时下的名人故里却多少带有功利色彩。如去年5月继老子故乡河南省鹿邑县举行老子公祭大典后,甘肃省临洮县有关方面接着就宣布,因为他们这里是老子的终老之地和飞升之地,是老子的第二故乡,所以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造“老子文化园”,并拟定举办“老子文化节”。老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名作《道德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读起来至今仍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确是无可比拟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他的家乡或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搞些纪念活动也无可厚非。但河南鹿邑和甘肃临洮这两个远隔千里的地方公开争抢名人故里并呈白热化状态的做法,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名人故里之争”可谓是高潮迭起、险象环生。比如湖北十堰、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山西长治、陕西临潼等地争抢女娲,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争抢诸葛亮,都曾轰轰烈烈,又都曾引起非议。尤其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各种各样乱象背后。对于名人故里这一历史文化问题争论最激烈、最卖力的并非是专家学者,赤膊上阵、争当急先锋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前些年,江苏赣榆和山东龙口两地为徐福故里尚没偃旗息鼓,随后山西长子县和临汾两地又正在为尧帝故里而争得不可开交,且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也都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故里争夺大战”。
从炎帝、尧帝、舜帝故里之争到老子、姜尚、皇甫谧故里之争,再到诸葛亮、曹雪芹故里之争,可以说,名人故里之争一时像是热闹的大戏,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不过,仔细观摩,不难看出,争议双方甚至多方均由地方政府“带头”呼喊,“御用”学者们展示其如簧巧舌,市民群众摇旗呐喊,恨不得让死去的名人还魂为其证明,与此同时,成立研究会,新建祭祀广场,重修名人陵园、纪念馆更是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大有不争得个名分绝不收兵之势。或许有关方面的本意是想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引来几个外商投资,壮大自身经济实力。但仅几个专家的一家之言,就能确定是“名人故里”吗?而动辄就大张旗鼓你争我抢,折射出是在文化上、学术上的缺失和不严肃,如此无法自圆其说、先天不足的“遗迹”,搞得再火红,恐怕既难以服众,又难以引人入胜。
时下,国人何时对祖先的感情有今天这般如此炽烈呢?缘何各地如此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呢?用专家的话说:“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名人故里之争俨然演变成一种“营销模式”。修复名人故迹,推动纪念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突破口。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而地方政府也往往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主导者”。由此可见,经济利益博弈正成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名人故里之争”的原动力,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的博弈。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文化建设的经济利益目的,导致反面人物、小说虚构人物也成了不少地方争夺的文化资源。譬如,山东阳谷县和临清市就各自开发了《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安徽人则建起了《金瓶梅》遗址公园。对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江苏连云港打出的口号是“孙猴子的老家在连云港”,而山东的教授考证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福建学者则发现孙悟空还了俗,还留有墓地。这可真可谓是 “一切向钱看的楷模”。难怪有人痛心疾首地说,类似情况的屡屡发生,不禁让人觉得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显得有些病态。
其实,老百姓对一掷千金的“名人故里之争”不满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多数热衷于“名人故里”的地方都处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在民生问题需要大量投入的窘况下,却投入巨资去搞那些个无关国计民生的“名人故里”,说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能有几处,到头来还不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尽管有人会这样辩解,这些活动多是由地方政府出面,财政拿钱,并没有向群众摊派,且能增加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高,吸引来游客,促进地方经济,让百姓得到实惠。但所谓财政上的钱,从根本上说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把这些有限的钱用到住房、卫生、教育等事关民生福祉的刀刃上,怎能够让百姓得到实惠。
谁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原因,从学术的角度讲,历史上许多名人故里、历史遗迹可能存在争议,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这不能成为地方胡乱与名人攀关系的理由,假如仅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是为了给某些地方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金钱化,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嘲弄、亵渎。而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则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可以说,“名人故里之争”背后的逐利乱象既是对文化建设的饮鸩止渴,也是对民生的漠视,理应遭到国人的唾弃!
《科学时报》 (2009-3-13 B4 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