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映画惊奇》, 汤祯兆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29.00 元

汤祯兆,香港文化人,1969年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1年到日本留学,1992年底回港,其后一直长期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也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系的兼任讲师。
“乍到东京,初识的日本人都问我为何来日本求学,我说想多看一些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汤祯兆说他对于日本电影的喜好,就是因为小津安二郎。生于香港,从小看着哭哭啼啼肥皂剧似的本土庶民剧长大的汤祯兆,在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看见静好日常的影像,使他不禁反思:同处于相若的文化区域,为何对庶民剧的理解层次可以相去十万八千里?小津安二郎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艺术与日常生活真的可以如此贴近。
上世纪90年代初,汤祯兆带着要看尽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想象往东京留学,却意外地发现了日本映画的宝藏:他又陆续被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增村保造、大岛渚、寺山修司乃至一群日本新浪潮导演震慑,从此便走上了日本电影研究之路。
如此斑斓丰富的日本映画文集
与近年来有关西方电影的理论图书译介出版热相比,有关日本电影的图书显得冷清得多。而市面能见到的图书,大多是从数据性的角度入手,又或是以提供整体概览的功能为务。汤祯兆在与《日本映画惊奇》的责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周彬的沟通过程中,坚决强调不要撰作一本数据式的工具书。因为他认为,“这个年头,资料内容在网上比比皆是,除非因为网络交通限制,否则我认为工具书的历史意义也应逐渐告终。下一步所期待的,就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出发的日本映画专论。”
《日本映画惊奇》在1995年汤祯兆出版的繁体版《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周彬介绍道:“《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的价值丝毫没有因为这10年的时光而有所减损,尤其是论述大师如小津、成濑、木下惠介、铃木清顺、沟口的文章,可以充实大师论的篇幅。此外作为中坚世代代表人物的北野武和小栗康平也可加进来。后来,汤祯兆对《感官世界》的部分文章进行修改,以增加其时效性,并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大师就是大师,中坚世代力量,现象与世相,与导演上场几个部分。其中‘与导演上场’一栏,因为是作者对导演的第一手访问,甚为少见。”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日本映画惊奇》就是迥异于电影研究学院派风格的一部文化札记。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坐上快车来领略日本映画的别样风情吧!书中按照各个电影大师展开论述,印证了一个影迷对日本电影的执迷,也体现出他多年知识与观察的积累。“书中内容丰富,涉及的导演与作品在当代日本都是举足轻重与深具影响力的。既横览电影以及日本当时历史与流行文化情态,电影工业生态之转向;亦纵观个别导演之从影流变及至有关代与代之间日本导演的相互影响。深厚的背景知识与主题选材分析,建构了一本如此斑斓丰富的日本映画文集。”香港电影评论者罗展凤如此评价。
《楢山节考》、《感官世界》、《情书》……这些对于日本电影爱好者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电影,在汤祯兆的笔下,却能读出另外的意味来。他掀起的话题、讨论的介入点都是十分精辟而独到的。香港著名电影评论家舒琪对此赞赏不已:“他提供了清晰的观点,对评论对象有多角度的认识及知识,并显示了他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及引证,如在《〈感官世界〉的再思考》中,分别从西方文化看日本、性别解读、偷窥理论以至政治内涵等多方面来分析电影,提供了多角度的读解方法;汤也没有忽略电影美学的角度,如《成濑电影的视线内在节奏》。更难得的是,汤十分尊重资料及观点的来源,这是一种学者的态度。”
左手流行,右手电影
对于大陆的许多读者来说,对汤祯兆的熟悉也许是来自他的另外几本著作《整形日本》、《命名日本》。在这些作品中,汤祯兆详细梳理了当今日本的各种流行文化名词,并对日本青年中流行的单身寄生族、御宅族、富裕社会的流浪族、老龄化群体及日本的高速列车文化、手机上网文化、村上春树的文化现象等都有清晰的文化观察。
“Kawaii”的精致美学原则、“Cos-play”的孤寂及自由种种、“单身寄生族”的去向、由“隐蔽青年”到“蛰居族”、“御宅族”的混种变身、“电车男”、暴走族、后现代的“纯爱”浪潮……一边是流行的市井文化,一边则是高雅得近乎小众的艺术电影,想知道在这两者间游刃有余的汤祯兆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吗?
“日本电影中的不少作品,其实已经不太属于‘流行文化’了。我的意思是除了大型制片厂又或是由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作品外,其实每年还有大量的独立自主映画面世,它们往往仅以低度放映的形式(以单院作长期放映,又或是以不同名目的影展形式在各地巡回推出)。此所以与其看成为流行文化中不同范畴中的互动关系,我建议大家不妨更新接受模式,尝试反过来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理解方法,去切入透视眼前纷陈的日本电影面貌。当代的日本电影,其实导演的自我沉溺成分甚重,与其他日本流行文化产物,处处以消费受众的旨趣作为针对重心,严格来说颇为不同。”汤祯兆说。
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在日本的流行文化横扫港台并波及到大陆的时候,日本电影的影响力却日益式微,汤祯兆也不无遗憾:“日本电影已经走上两极化之路。不少独立自主制作,由衷而言市场价值并不高。至于主流商业片──严格来说日剧也早已在亚洲区退潮,那么日本电影又怎能幸免于难?”
不过,随着对日本流行文化理解的日渐深刻,汤祯兆反过来催促自己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去思考日本电影中的不同面向:“当中触类旁通的趣味颇为引人入胜;其次是提醒自己的身分,我本质上就是一个影迷,日本电影的根源令我不致迷失于眼前纷扰喧嚣的世界,尤其一众日本电影大师的作品,确实令人百看不厌。”
《科学时报》 (2009-3-12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