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星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25 22:45:29
“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被窥视的成人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美]斯蒂芬·金著,施寄青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次印刷,2008年9月第六次印刷,定价:29.90元
 
这部书的英文原名本是“Different Seasons”,直译大约应该是“不同的季节”,但中译出版者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特取名为《肖申克的救赎》。这完全是由于同名电影的缘故,因为许多观众对这部影片趋之若鹜、迷恋非常,并为之与奥斯卡小金人失之交臂而扼腕叹息——1995年,《肖申克的救赎》因遭遇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无奈落选,那部对手影片的名字叫做《阿甘正传》。
 
这部书以四季划分,包含了美国恐怖作家斯蒂芬·金的四个中篇:《肖申克的救赎》、《纳粹高徒》、《尸体》和《呼——吸——呼——吸》。四篇作品本无关联,但作家有意在一些小细节上作了技术处理,使其得以有限地呼应。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述《肖申克的救赎》,《纳粹高徒》和《尸体》也曾被改编成为电影。
 
斯蒂芬·金在回忆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历程时不无感慨,因为其时他已经被定性为“恐怖作家”,而这几篇作品乏“恐”可陈,却文学性偏重有加;而且中篇较之短篇和长篇更难面世,因为前者可以在刊物上登载,后者则能以单行本出版。最后,勉强结集出书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但令作家本人和出版商都不曾料到的是,这部作品集问世后居然大受欢迎,极为畅销,长居榜首,译本无数。
 
有关斯蒂芬·金本人及其作品的介绍与评述早已浩如烟海,在此无需赘述。诸如以下溢美之辞更是数不胜数:“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 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在这里笔者既无意再作选材综述,也不想重弹别人的老调,还是把着眼点放在这四个中篇上面。在我看来,该书问世后之所以广受读者追捧,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功于作家对人性本身的探寻与刻划。在这些故事中虽然依旧保留有一定的恐怖因素,但说故事的人并未追求那种现场感很强的惊悚场面,而是探究了它后面的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令读者感同身受的细腻感觉。
 
对于《肖申克的救赎》一篇自不必多说,因为其情节内容基本上与电影相似,而这部影片在国内早已广为流传。就我本人而言,对此片曾反复咀嚼,百看不厌。
 
《纳粹高徒》也许是由于题目泄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最后的结局,但它所反映出的道理还是颇为深邃,让人读罢不禁掩卷沉思。也许暴力倾向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关键要看是否有适宜的条件与环境,将这深藏在心底的恶能激发和释放出来为害一方。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呼——吸——呼——吸》是一个传统而地道的恐怖故事,然而前叙铺垫过多,让处于快节奏时代的读者难免稍感沉闷;而最后的恐怖镜头,倒是更适宜用电影手法来表现(偏偏这篇没有被改编为电影)。不过作者注重的还是整篇作品心理恐怖的阴郁氛围,而不是那种浅层次的血淋淋细节与场景,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斯蒂芬·金的作品译本在中国为什么难以畅销的原因——就大部分中国读者的阅读范围和欣赏取向来说,既不包括《圣经》,也不偏爱斯蒂芬·金的小说。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篇《尸体》,这完全就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小说。无须任何旁证资料的暗示,我们也能从中读出作者本人的往昔身影。具体说来,通篇故事不过就是几名少年长途跋涉去看一具尸体,但这一过程在经作家之笔描述之后,那种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深深焦虑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他们尚未成人,却极力试图获得进入成人世界的权利;在一番坎坷与历险之后,对于尸体的好奇退居其次而变得无足轻重,而他们却由此长大成人。事实上任何一位作家,不管他通常创作何种题材的作品,一生中似乎都要——也应该——创作这样一篇追忆童年记忆的作品。
 
毋庸置疑,童年对于一位作家的意义十分重要。斯蒂芬·金的作品常以弱势孩童为主角,极度渲染未成年人对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与报复(这在《尸体》与《纳粹高徒》中都有明显体现),可以认为这也是源于他的不幸童年。据说在斯蒂芬·金3岁那年,其父外出买烟,一去不返;他与哥哥由收入微薄的母亲抚养成人。父亲缺席、捉襟见肘而又饱受欺凌的童年,在斯蒂芬·金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对外部世界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戒备与惊惧,而日后这种情绪又在他的笔下被反复呈现,凝结固化为一部又一部被称为“恐怖小说”的作品。
 
《科学时报》 (2009-2-26 B3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