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搞艺术的更有相似的经历与沥血抉择,以至永生难忘……”
巧遇大师
邵学军与题匾结缘,缘自一个机缘,就是198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
他在山东曲阜写生柏林时,与一位陌生老先生同选中一个景,一起坐在地上边画边聊开了。当老先生得知邵学军还爱好书法时感慨:你们晋祠、平遥那里有许多古匾,不仅写得好,而且刻制得也很精良,可惜70年代后做得就很粗糙了。邵学军问及原因。老先生说,写字的人不会刻,刻制的人又不会写,有的师傅还懂一点传统工艺,有的连字也不识几个,糟蹋书法啊!
十几天后,当邵学军去文化馆看写生展时,几幅眼熟的柏树林画一下子把他惊呆了:原来,与他一起写生的老先生,竟然是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吴冠中!
此时,他的脑海里满是吴老的感慨之语……它深深地激发了邵学军一向倔强的心。
放逐心灵
邵学军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后,任美术教师。教学之余的他,骑车看遍了太原市大街小巷的匾额,逐渐发现了吴冠中老师所指的弊病所在:很多名家题的字,做得严重走样,有的转折生硬,有的干脆画个圆就代替原本笔力苍劲的一个点儿、描个长条就算是一竖,尤其是铜字,有的安装时少了笔划,有的安反了偏旁,有的歪七扭八。这不仅把人们心目中书法家的水平毁了,也损害了企业形象。
这时的他,心中一直回想着吴冠中老师的感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纠正这一现象!不过,要想刻好木匾、制好铜字,首先须从源头抓起:写好,就成了关键!
在采访中,邵学军告诉记者:“牌匾是要有一定距离、露天悬挂起来让人看的。要求字厚重、凝练、大气。既要有书家个人风格,又要让百姓读懂,还得利于制作要求。过分虚笔、飞白或没有功力的字是无法用的。所以,写字时首先要沉着,把笔走到实处,必须笔笔见功、处处精到。其次是双钩意匠图样,必须把虚实区分、飞白取舍、引带清楚、并笔提炼、急缓显现。刻制时做到以刀代笔,完全按‘写’的艺术,生动流畅刻出,准确把握笔意,再现书家韵味。”
从此,邵学军埋下头来,大量临习诸家字帖及古匾字法,最后,确定以明末清初大书家傅山榜书大字为宗,以山西书界泰斗徐文达为师,参以魏碑、黄山谷、颜真卿笔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取法传统
“学书须取法乎上,刻匾须吃透古匾。”于是,邵学军去平遥推光漆厂及各地所能学到的地方,拜师学艺。
经过苦学,使他掌握了古匾制法:选用百年以上废弃的房梁或门扇,木质以红松、核桃木为主,用两年以上猪血腻子填缝、刮平。五至七道大漆做底,阴干打磨后上三道桐油。字的刻法有中凹阴刻字、中凸阳刻字,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浅刻字心、凸留字外形后深切下去一至两公分,然后剔平底板托出字法等。字有贴真金的(赤金、大黄、二黄金箔),有石膏堆鼓描金的,也有描石绿色漆的。底漆色有露木纹本色的、纯黑的、佛教兰的,还有书香暗红的。边儿有平板无边框的,也有加边刻云纹、回纹、龙凤图案的……
多年的积累,使邵学军不但掌握了传统工艺,而且还获得了刻的视觉角度和剔光、修圆秘法。所以,无论阴阳刻法,远远看上去都非常立体!
艰苦创业
经过6年极限研究训练,他无论是用笤帚直接写榜书大字,还是用刀刻各式牌匾,甚至敲鼓、焊接、抛光铜字他都能亲自完成。于是1990年秋,他开始了艰苦创业之路。在山西省工商局第一家以姓氏注册了“邵氏铜字牌匾公司”。
由于邵学军有着扎实的绘画基础,又有直接写榜书大字的功力,所以,几年下来,邵氏公司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省名声远播的企业。邵学军也因此名声大震,真正成为名人。求他题字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天题写两三家,尔后马上制作,七八天就能在街上看到。
20多年来,经邵学军题写的宾馆、商厦、老字号店名、风景名胜石刻、名家斋号等等,已逾2800余家。
强势开拓
由于人们信任他的能力及当老师的责任感,所以山西省有关部门要求,由中央领导同志和溥杰、范曾、启功,到省城名家姚奠中、朱焰、徐文达、虹川、王留鳌、王朝瑞等人题过的字,都指定邵氏公司制作。
他谈业务,大都是与对方谈文学、音乐、书法、中医、绘画、诗词、摄影美感等等,基本不切正题,却总能与对方握手为友,并把业务轻松接下来。
在山西,人们对他有着很好的口碑。
引起注意
全国有多少书画家在不懈努力,邵学军能脱颖而出、占一席之地而独领风骚,不得不让我们注意、不得不思索他的奋斗历程。
从1982年开始,他同时加入了书协、美协、诗词学会,还为柯云路等作家小说插图,为出版社题写了“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绵山风光”、“张壁古堡”、“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王文素珠算研究”等等书名,为华国锋同志书写了“德厚流光”绢本榜书,为天安门城楼书写了草书《沁园春·雪》十二条屏;与中国美协书记雷正民,中央美院领袖人物画家李琦,军艺院画家寒石,书法家温作明、任怀殊,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等举办了书画联展,国学网为他进行了实名注册。
心情凝重
邵学军是一个先“鱼”后“熊掌”二者皆得的人。20多年的努力,已掌握了传统与现代工艺,并在山西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可谓“鱼”已得。但,他的目光却注意到,现在的人们都不学、不懂书法了,不论哪里用字,都电脑打字了事。眼看着展示汉字风采与神韵的书法字渐渐弱去,制匾工艺这门古老文化遗产也将慢慢消失,出现了古今文化审美观的差异,他的心情异常沉重。
我们除了在游览名胜时观得一块好匾,能带来美感与庄严、神圣与向往。现在,什么都虚无、假冒伪劣了。
这,已是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文化断层,已到了喷浆地哮的地步!
经过一段痛苦挣扎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公司,转回从事文化教育,他的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让他选择了要振臂高呼:一定要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运筹帷幄
2006年定居北京后,邵学军便闭门谢客,埋下头来,开始认真查阅、搜集、整理牌匾相关资料,研究起了中国傅山榜书艺术与实用教学。
这一代搞艺术的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也都曾在选择线上挣扎过。我们相信,邵学军一定会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
现抄录他的一首《上心》词作为结尾吧!
大雁叫,腾空起,三五只,随形去,独我在地自叹息。
古道行,看晨曦,问翅羽,伏何理?一展冲天云万里!邵学军简介:中国著名书法家。笔名:浮同(e-mail:bjsgct@126.com)。1961年生于山西省平遥郝桥村。斋号:山谷草堂、平遥家。中国傅山榜书学会秘书长,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美协、书协会员。所作榜书磅礴苍劲、气势雄浑。力求“笔笔见功、处处精妙、严于法度”。1985年至今已题写匾额2800余家。尤以五台山“五爷庙”、傅山故里“傅山祠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最具风格。
《科学时报》 (2009-2-25 B4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