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田养鸭,能刺激水稻,减少甲烷排放,减少病虫草害。(本版图片均由骆世明提供)

公元304年《南方草木状》:岭南柑橘种植户常到市场连巢买蚁(黄猄蚁)治虫,如今以虫治虫方法更加广泛使用。
“这一项目的启动,为传统农业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平台,也为传统农业应用和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生产性产业,还是一个农产品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性产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先辈创造的灿烂农业文化保护好,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因势利导,发扬光大。”
日前在京举行的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GIA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中国青田稻田共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上,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这样表示。
此次会议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农业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承办,联合国大学协办。
传统农业之辩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院士援引2002年美国科学院《重新界定进步》的结论:人类对大自然的总体需求,在1980年前后第一次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在1999年时,这种需求已超过了地球再生能力的20%。
李文华表示,建立在以消耗大量水土资源和石油资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在生产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土地退化、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
“中国农业有1万多年历史,在这个进程中,使用农家肥、绿肥,使用了间作、套种,土地可以上万年间一直可持续利用,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引进了以农药、化肥等大量所谓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耕作方式变化了,土地板结、硬化,土地酸碱度失衡,很多土地毒性严重超标。这样的现代农业走不下去,怎么办?此时我们就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
“全世界农业发展是退化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总协调人、FAO水土资源处处长Koohafkan博士指出,“农业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是被忽视的,全世界对农业的投资减少了50%。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石和支柱,因为农业的退化,一些发达国家的次生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退化的情况。”
Koohafkan说,如果不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更多的水土流失,生态进一步恶化,农民会流离失所,并导致更多社会问题出现,同时粮食价格得不到保障,会出现更多粮食危机。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姚向君表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具有远见和开创性的重要活动,对于维护乡村景观,保护生态多样性,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田稻田养鱼技术惠及
西部贫困地区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我国首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浙江大学教授叶明儿曾在青田挂职任县长助理两年,见证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稻田养鱼技术,使这一农业文化遗产惠及更多地区,2007年3月成立了由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政府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稻鱼共生系统推广实施小组。
在贵州省湄潭县的推广无疑是成功的。叶明儿介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青田田鱼在品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稻鱼共生系统在增加湄潭县农民收入,提高稻、鱼等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湄潭县鱼泉镇新石村偏岩塘自然村的自然生态条件与青田县龙现村十分相似,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他们按照龙现村的模式,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偏岩塘自然村进行水系改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建鱼塘,把偏岩塘村建成了有水就有鱼、田鱼当家禽、四季无蚊子的生态新渔村。
与青田县稻田生态条件相比,湄潭县具有稻田肥沃、气候优越、生长期长等特点,青田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比在原养殖地青田快。青田田鱼甚至比湄潭本地鲤鱼有更好的生长效果。
据统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引入湄潭县后,2007年每亩稻田使农民增加收入1218元,2008年增加收入3500元,对当地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遵义市副市长陈梓泽表示,在遵义没有吃到过这样好的鱼,当场表示第二年要在遵义推广10万亩左右。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一官员在考察后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推广现代稻鱼工程示范的重要性,这个项目是科技支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成果,是东西互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是科学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重要途径。
稻田养鱼也是我国贵州、四川、云南、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的农业特色产业。各地政府对稻田养鱼也十分重视。在西部地区推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模式和技术具有良好基础。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稻、鱼的相互作用,在稻田中鱼吃虫、中耕、粪便肥田,水稻增加水中的溶氧、为鱼遮荫、提供饵料,使物质和能量得以良性循环,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种稻很少施用或不施农药、化肥,生产过程更为生态,产品更加安全,是一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实施这一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稻、鱼食品,确保大众身体健康。
为此,他们计划在贵州省湄潭县示范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积极推进实施国家“西部稻鱼共生计划”,激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省份或直辖市农民种稻养鱼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减少稻田面源污染对长江、珠江流域河流及湖泊水质的影响,为农业节能减排,长江、珠江流域河流、湖泊污水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传统农业中的科学道理
“在现代农业中,如果种水稻,人们注意到的目标生物就只有水稻,水稻以外的一切似乎都是我们的敌人。”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教授表示,过去的农业并不是这样的,在传统农业体系里,有固氮的作用、有磷等微量元素的循环等多种很微妙的关系。
“常规和传统水稻的间作为什么能够减少稻瘟病的发生,一个传统的方法背后有好多以前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骆世明说。
骆世明认为应当从更大尺度上认识传统农业生产:“以青田稻田养鱼为例,上面保护了一大片森林,才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来,不保护这片森林就没有稻田养鱼,同样就没有下游很好的水源。”
南方风水林在传统农业里是很重要的一环,在很多村子里都有,谁也不能动,这片风水林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骆世明表示,在传统农业里,往往可以看到有林有果、有梯田、有稻田、有防护林这样一种景观的安排,这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结果。
在过去的一万年里,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不时经历像干旱、洪涝、寒冷、虫灾、高温等等灾害,在不同历史时代,很多农业技术,经不住各种灾害而不再流传,只有少数能够经受住考验一直流传至今。
骆世明曾在广东亲眼看到过一种能够随着水涨而长的水稻,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各种污染以及岸边整治等,现在一个都找不到了。“很多宝贵的农业遗产在眼皮底下消失了,我们才突然发现它是这么的珍贵,所以要尽快发现它、挖掘它、保护它。”
农作物之间合理搭配,农田间的多样化配置,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当然也有很丰富的生态效应。李文华表示:“据统计,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至少应用了190个树种。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方面中国有很丰富的经验。”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研究员曹幸穗表示,农业跟我们的中医一样,可能有很多东西还不能解释,但确实能够把病治好,能克服很多不利因素,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及农业产出。
中国草学会名誉会长任继周院士在谈到草原文化的保护时说,“对放牧系统不可轻视,现在有些地方认为放牧系统是落后的,要把它除掉,我认为这是非常鲁莽的行为,不是说家畜不能舍弃,但放牧是一种很必要的方式。新西兰放牧效率非常高。高效放牧不意味着低效,不放牧不意味着高效,就看怎么管理。”
未来之路
李文华认为,中国人口多、土地少、水资源紧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赤字大,环境脆弱,农村贫困,诸多问题决定了我们的农业不能走西方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依靠高补贴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高价格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李文华说:“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的那样,‘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我们应当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青田县副县长钟秋毫谈到了他们在新时期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很多中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不愿意待在农村的趋势还在蔓延,稻田养鱼也不例外,在青田尤为明显。青田是侨乡,中青年劳动力60%以上已经转移到国内大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他们的收益远高于在家务农。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步更新,水稻、田鱼的新品种不断出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都给稻鱼共生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对当地生态、生物的多样性也构成了威胁。
事实上,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后,青田的稻米、田鱼价格有了很大增长,但因为总产量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未真正走向市场。
钟秋毫仍然很乐观:我们将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在核心保护区既要保护生态多样性,更要保护传统的一些家畜、农耕技术,还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物景观、村落风貌、民族建筑、民间信仰以及礼仪民俗等。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表示,由于资源开发和城市扩张,许多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生境丧失;由于品种单一化种植,新品种正全面取代传统的地方品种,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正在取代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生态农业方式,许多实用技术因此丢失。为此,在国家层次上,正在着手进行“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工作,正在起草并将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已将民族地区传统知识保护列为优先领域,正在开展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文献化和数据库的工作。
联合国大学官员梁洛辉提出,为适应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首批试点国家之一,应尽快制定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标准,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申报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在今后5年里直接负责中国的试点工作,近几年一直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为此多次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江西万年传统稻米生产与加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新疆坎儿井等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考察,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有着特殊的感受。
闵庆文表示,在各方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所做工作不仅得到FAO的高度赞赏,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目前最紧迫的工作,一是提高各级官员和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农业的正确认识,不要简单地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立起来;二是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系统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推广,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地方参与;三是积极推动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认定和保护网络的建设,并全力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的申报。
“前景是光明的,困难是暂时的。”闵庆文对于这项全新的事业显然信心十足。
《科学时报》 (2009-2-25 A2 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