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也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对什么是智力的实质却一直没有统一 |
|
透视思维结构 揭示智力实质 |
|
在《我的心理学观》书中,林崇德提出的智力理论不仅对我国智力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必将在世界心理学的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书中,林崇德在介绍和论述自己与他人的理论观点时,采用了叙议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这使我们能够对林崇德的智力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重视理论思考 建构独特理论
古今中外的众多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智力理论的研究。特别是最近20年来,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珀金斯的“真”智力、塞西的生态学智力模型以及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的提出,对智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林崇德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思维心理学的研究,多年来,他一直在探索和验证基于思维心理学的智力理论。
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林崇德首先回顾了自己对思维心理学进行的研究,介绍了对恩师朱智贤理论的继承以及对国际智力心理学观点的吸收,并且从思维的特性、思维的分类、思维与智力的差异以及思维的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林崇德的智力理论的精髓在于对思维结构的理解和思考。林崇德非常重视吸纳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从相邻学科汲取营养,不断修正和完善他的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也是在有选择地吸收着国际心理学界诸智力观。”例如,在本书中,林崇德阐述了当今世界比较重要的五个智力理论,并对这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他更为重视将其智力理论中国化的过程,重视将中国的特殊性和中国的国情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由此可见,林崇德提出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对心理学理论中国化的贡献重大。从对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选择和吸纳到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林崇德的智力理论可谓是在兼容并序、不断创新之上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智力理论独特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思考与研究的学术积淀。
重视智力开发 开展应用研究
《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不仅是林崇德40年来对智力与思维研究的总结和概括,而且是他多年科研工作的心血和结晶。
林崇德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心理学来说都是必要的,二者有着各自的独特目标:基础研究回答的是心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即“是什么”的问题,寻求的是心理学所需的描述、预见、干预特别是解释性的知识;应用研究则侧重于回答现实社会生活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应该”问题,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建议或指导。二者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基础研究奠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彰显的是学科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则维系着学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凸现着学科在实际中的存在价值或生命力。
正是因为持有这样一种心理学观,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林崇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关注思维和智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且介绍了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素质以及从智能的发展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林崇德在本书中具体阐述了下述四个观点:智力开发的突破口是个体思维品质的培养;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是个体的元认知训练;智力开发的关键是个体学科能力的提高;学校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阵地。
林崇德在开展儿童青少年思维和智力培养时发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他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基于此,在本书中他介绍了教师素质的结构模型,并从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的心理学观》最后一部分,林崇德重点介绍了自己课题组从智能的发展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提出要科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等观点。
综上所述,《我的心理学观》是林崇德多年研究思维心理学的总结,提出的智力理论特别值得我国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者深思和学习。通览全书,不仅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林崇德独树一帜的智力理论,更能深刻领略到心理学家做人、做学问的风采和精神。因此,《我的心理学观》是一部值得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并珍藏的一部好书!
《我的心理学观》,林崇德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出版,定价:55.00元
《科学时报》 (2009-2-12 B2 书界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