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4 21:59:19
电影《梅兰芳》热播,相关书籍陆续问世,成为岁末年初一大文化热点。中华书局出版的《非常梅兰芳》再一次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国剧文化的热潮。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真实往事

 
《非常梅兰芳》,中华书局2009年1月出版,定价:22.00元
 
脱胎于《百家讲坛》
 
《非常梅兰芳》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翁思再此前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的梅兰芳系列讲座文稿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 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分析精辟。在京剧史的背景下,讲述他对梅兰芳的独到研究和发现,解读一代艺术大师的成长足迹与绝代风华。
 
翁思再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京剧史,适逢央视《百家讲坛》编导到华东师大寻找主讲人,被学校推荐成为《百家讲坛》主讲人。翁思再在准备梅兰芳系列讲座时,顿悟学术、艺术、传播三者关系如同3个交叉的圆圈,讲演人应跳出固有模式,在三者相交的边缘地带开拓,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所以翁思再用四句话总结自己讲座的特点:用学术内涵编织经纬脉络,以“新闻眼”遴选形象资料,以文章技巧构筑矛盾悬念,以舞台经验融入演讲过程。
 
因讲座时间限制,讲座中力图突出梅兰芳的精神和成就,正确总结艺术和人生经验,并在讲座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即兴发挥。比如,幼年梅兰芳“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反应也不灵敏。初学戏时,师傅说他是“祖师爷不赏饭”,不肯教,弃他而去。但是此事却促使他发愤图强、刻苦努力,最后终于学成并成为了一代京剧大师。翁思再在讲解过程中,时不时哼唱京剧片段以助说明,模仿当时的情景,让人们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画面、听了声音,瞬间随着他回到当年的场景,感受到了鲜活的梅兰芳,突出了梅兰芳的主要精神。
 
这一切都得益于翁思再曾经的丰富经历和现在的多重身份,他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高级记者,又是剧作家和京剧学者。翁思再自幼酷爱京剧,受外祖父、京剧名票谢叔敬的熏陶和启蒙,并得到苏少卿老先生的指点。他在少年时期即由其胞弟翁思南操琴玩票,青年时期曾在吉林驻军文工团演出。复员回沪,他边求学于华东师大,边钻研皮黄。大学毕业后,他又投身新闻界,并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工作之余,他偶尔也登台票演,上世纪80年代以一出《珠帘寨》,赢得了上海票友“四大须生”的美誉。他长年业余研习余派艺术,先后拜师于马宝刚、卢文勤、刘曾复、余慧清、迟世恭,并问艺于陈正岩、关松安、范石人、蔡国衡、王琴生诸前辈;另有《余叔岩传》、《余叔岩研究》、《京剧纵谈百年录》等多种学术著作,剧作则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以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与谢阿蛮》等。
 
还原真实的梅兰芳
 
关于《非常梅兰芳》和其他相关书籍的区别,翁思再表示,自己是从一个演讲者兼新闻工作者的视角来撰写这部作品的,将真实的梅兰芳清晰地还原在世人面前。他表示,书中所写内容都是有根据可寻,和坊间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同,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电影《梅兰芳》更是不同。
 
梅兰芳是京剧史的一个代表人物,可是若要做出他的全部拼图,完全又能构成一本大书。在写《非常梅兰芳》时,他便从容了些,不再局限讲稿中内容,增加了3万余字,首次披露补充了梅兰芳祖籍之谜、在云和堂里做歌郎的经历、出访巡演以及梅孟姻缘真相等内容。他说,这些延伸内容,增加了书中梅兰芳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在书中翁思再首次提出梅兰芳的祖籍问题。梅兰芳籍贯是泰州,而翁思再首次披露梅兰芳的祖籍应是安徽。翁思再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名著《中国伶人血缘关系之研究》中“梅氏家系”一节里发现,梅兰芳的高祖,即梅巧玲的父亲叫梅鸿浩,做过安徽怀宁的知县,此外他曾见过的、梅兰芳在1913年到1915年间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宣传出版物上写着梅兰芳是“安徽人”。
 
在电影《梅兰芳》中,我们看到了梅兰芳的一个正面的形象,因不愿陪酒营生而打了其表兄王蕙芳一耳光。翁思再说,这个细节虽无文字记载可据,但本质上应属真实。梅兰芳曾经确实被典入云和堂,可他若不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艺练功上,是不可能练就一身本事的。翁思再从很多当时文字记载中发现梅兰芳被称之为“梅郎”。如民国九年(1920年)《顺天时报》刊印的日本人辻听花专著《中国剧》中说:“今日名优中,如时慧宝、王瑶卿、王凤卿、朱幼芬、陈葵香、梅兰芳、姜妙香、王蕙芳等均系私寓出身……”翁思再表示,梅兰芳曾经是歌郎符合历史事实,从真实事件上看,梅兰芳当时是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的,并克服心理障碍,专心学艺。
 
在《非常梅兰芳》一书中,附录部分里的《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占据了一定的篇幅。电影《梅兰芳》上映后,该书责编刘树林希望翁思再将所闻所知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写出真实的梅孟之恋,以期接近事实真相,制止谬种流传,利于读者更深入、全面了解梅兰芳大师的道德风范,翁思再花了三四天时间将从前研究的结果整理成文。“电影中的梅孟之恋的事情时间不对、年龄不对、细节不对,本质也不对,只是完全为了符合当下的人们的口味,出于市场的需要,描绘出了这个不真实的第三者——青年孟小冬。”翁思再表示,既然用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真名,那么在大关节上就必须符合历史真实。
 
在书中,翁思再首次披露梅孟结合的隐衷。在当年孟小冬受到张宗昌追逐的危机时刻,求助余叔岩、杨小楼和梅兰芳,余叔岩和杨小楼建议梅兰芳顺水推舟迎娶孟小冬,以断张宗昌的染指之念,以此促成了梅孟姻缘。翁思再当年同余叔岩的二女儿、与孟小冬一同学戏的余慧清时相过从,了解到一些真相。翁思再在文中道出了自己的推理,并给出了当年《北洋画报》上所配之图以补充说明。此外,若干年前,翁思再同王珮瑜、陈平一经常同在香港的孟小冬弟子蔡国衡先生过往,听其介绍,孟小冬凡提到与梅兰芳之间往事,必有“结婚”二字,并以梅兰芳对她明媒正娶为荣。因此不难推断出,电影《梅兰芳》里的孟小冬一直只是第三者却从未曾成为梅兰芳的明媒正娶的妻子这一描述就显得不真实了。
 
翁思再幼时在王尔藩家中,常听到在家教习的苏少卿先生谈到教孟小冬之事。而翁思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孟小冬。后来看到梅孟话题的著述和作品很多,发现多是根据早年小报的描绘,不属实之处多,加之看电影《梅兰芳》后,他愈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自己所听到的根据逻辑将事情讲清楚,现在也到了讲出来的时候,没人讲,这段故事就会成为尘封的往事。翁思再绝对不能让梅孟往事的
 
《科学时报》 (2009-2-5 B4 悦读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