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美]赖特著,张鲲,蒋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35.00元
我长期从事中东事务的报道和研究,早前侧重从传统的地缘政治层面来考察和分析中东问题,如阿以争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纠葛,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地区恐怖主义等等。在考量这些问题时,美国的位置和角色自然无法回避,但同时,美国并不是中东地区冲突的核心,也不是被人仇恨的头号目标。
然而,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海湾战争的爆发,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队拥入阿拉伯半岛,美国在中东的宗教和民族极端者眼里,已经取代以色列,成为第一号“撒旦”或是最危险的“撒旦”。而这意味着直接以美国为敌、跟美国人死拼的时代到来了。
如果说,汽车炸弹在贝鲁特夺走200多条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的性命,只是表明有人想教训、遏制一下美国的不公平介入的话;那么,美国驻苏丹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同时被炸,则预示着反美主义已经从时间上超越了中东的历史恩怨,从空间上超越了中东的地域限制,从情感上超越了中东的土地和民族纠纷,被少数人有预谋地扩大为一场无所不在的反美—抗美超限战。
这场完全以非传统方式发生、发展的反美战争,因“9·11”事件而登峰造极:策划者以好莱坞导演都难以设想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集体自杀式进攻;执行者是西方奶水喂大的现代青年;战场直接开辟进美国的腹地;袭击者不分国别、种族、信仰以及男女老少地屠戮成千上万的平民……
这一切,使传统的中东问题突然间失去分量、被边缘化,而以美国为目标的超级恐怖主义则如蘑菇云般突升于地球上空,震惊世界,而且像半个世纪前的珍珠港事件一样,把在星巴克和拉斯维加斯享乐的美国阔人拖进了恐惧与黑暗,拖进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反恐战争。
“9·11”事件来得那么突然、那么不可思议,甚至是那么的荒诞而痛苦。然而,“9·11”大悲剧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基地组织如何会一夜间成为全美公敌乃至世界公敌?美国为何招人仇恨?为什么又偏偏是本·拉登?这些疑问,是很多政治家及民众追问的谜团,也是考察中东政治的资深研究者试图破解的显学。
然而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始终无法圆满解答酿成这一旷世悬案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也没有看到令我信服的实证材料,所得结论大都基于一般逻辑,特定民族的气质、心理、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然后借助本·拉登等人的零星言行,以及对中东问题的综合分析而推断出一套看似合理的猜想。然而,猜想总归是猜想,直到通读完劳伦斯·赖特的《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这部书稿,我心中那些飘忽数年的悬疑,才有了着落。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变成了我学习、补课甚至是满足好奇心的难得机会。因为这实在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它吸引我在繁忙的事务中,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逐字逐句地精读了一遍。因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情绪化的政治说教和反恐宣传读本,而是淡化了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直观考察。它既没有脸谱化地把本·拉登及其追随者描述为天生的变态杀人狂,也没有把追踪他并试图瓦解其巨大阴谋的美国情报部门探员拔高为民族英雄。作者仿佛一个超然冷静的观众,用平和的语调旁白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斗。
首先,这本巨著,毫无疑问是相关领域中最好的话题之作,尤其在本·拉登何以成为恐怖大亨、基地组织何以成为美国的头号死敌、美国何以未能避免立国200多年来首次本土遭袭、中东何以成为恐怖主义沃土等方面,提供了最有新意和前沿意味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基地组织的思想基础、本·拉登的心路历程、美国情报部门的内耗和办公室政治、中东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的纵横交错及传承发展,都被系统性地梳理出来,使我们看到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等势力风生水起的客观条件和必然结果,并较完整地回答了世界性的追问:谁催生了基地组织?谁导演了“9·11”事件?
作者另一个旗帜鲜明的研究结果是,“9·11”悲剧的发生,与美国情报部门间的门户之见、利益争斗和相互封锁信息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可悲而可怕的官场政治造成防恐、反恐的盲区,最终使袭击世贸大楼的阴谋轻易得逞。这一教训,对全世界的政府部门而言都是足以镜鉴的。
其次,本书完整地向我们披露了类似《指环王》中的魔都世界,即几批人或几代宗教偏执狂在思考民族、国家、信仰、世俗生活和未来世界时走火入魔。他们既以“邪恶的”西方为敌,也以“堕落的”本国政府为敌,同时又不择手段地同在野力量角逐着、觊觎着庙堂的权柄,以期实现其心目中那个原本不存在,也必然与现代化、全球化和民主化进程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乌托邦,以至于突破所有文明与信仰的道德底线。
再次,它具有一般纪实作品所缺乏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完全可以当做一部精彩的政治小说和市井剧本欣赏。本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丰富多变,以中东百年历史为宏大背景,以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主管约翰·奥尼尔和本·拉登为代表的两股力量间的角力为叙述主线,将4次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海湾战争、埃以媾和、萨达特遇刺、黎巴嫩内战以及纽约世贸大楼首次被炸等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用清晰、准确的方式,呈现了基地组织孕育、诞生和成长过程中多个关键人物的个人际遇与对社会的反作用。其中包括了穆斯林兄弟会的祖师爷、埃及激进思想先驱穆罕默德·库特卜,埃及盲人教长奥玛尔,埃及医生扎瓦希里,苏丹前议长图拉比,塔利班领导人奥玛尔和本·拉登,等等。在这部作品中,有关两个敌对主角奥尼尔和本·拉登的生活、家庭、经历和工作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被刻画得细腻、自然,真实、可信。
最后,这部巨著的成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严谨的方法论范本。该书涉及的主要人物达86人之多,而作者开列的采访对象竞然接近700人!这近700人不是随便可以接触的街头百姓或同事、朋友,而是提供本书多数事实、或印证这些事实的各种直接当事人。既有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高级部长、大臣和情报主管,又有安全、情报和反恐部门的一线人员乃至其亲人、情人,更有本·拉登等恐怖大鳄的家人、朋友、司机、保镖、部下、邻居甚至孩提时代的玩伴,其中,部分当事者经作者反复录音采访多达几十次。为了实地采访和考察,5年间,作者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沙特、埃及、巴基斯坦、阿富汗、苏丹等国,且获得大量接近情报部门、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和大学图书馆内部档案的机会。此外,作者所列参考文献的种类约为160种。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新闻调查报道中求真、求实。而对于一些作者认为是事实但无法得到旁证的结论,则毫不吝惜地牺牲掉。
读完这部获2007年普利策奖的巨著,估计没有人会说它浪得虚名。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它都太精彩了。“我花开后百花杀”,借用黄巢的诗句,我觉得在这本书面前,其他的同类著作都只能黯然失色。
《科学时报》 (2009-2-5 B2 书界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