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彭梅蕾 白靖利 李洁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8 23:42:0
暨南大学助力澳门发展
 
□通讯员 彭梅蕾 白靖利 本报记者 李洁尉
 
地处南国花城广州的暨南大学正门口,每日都有往返于粤澳之间的长途客车。从澳门到位于珠海拱北的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也只有15分钟车程,对于求学暨南大学的澳门学子而言,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他们更为看重的是,以“系侨情宏教泽”为办学宗旨的百年侨校形成了独特的外招生人才培养体系,境外生和内招生一样多,不会有“少数民族”之感,文化、饮食、语言、气候都和澳门相近,他们愉快地生活在暨南大学的国际大家庭中。
 
为澳门培养人才近万
 
坊间有种说法,有着103年悠久历史的“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是香港的“第九家大学”,其实,对于澳门而言,暨南大学也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库”,至今为澳门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近万名,奋战在社会各条战线,成为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稳定的栋梁。
 
截至2009年10月,有6069名澳门学生正在内地高校求学。而2009年在暨南大学就读的澳门籍大学生就有近4000人,暨南大学为澳门培养的人才近万,刘焯华、贺一诚、关翠杏、林香生等四名暨南校友、校董当选为澳门第四届立法会议员,其中校友刘焯华、校董贺一诚分别当选为澳门立法会主席、副主席;行政会议员10人中有5位是暨大的校董和校友;第一届澳门特区政府推选委员会200位委员中有22位是暨大校董和校友;澳门特区政府近2万人的公务员队伍中有1500多位是暨大校友,其中中高级行政及相应技术职称者超过300人;政府仁伯爵医院中350多位医生中有250位是暨大校友,国父孙中山曾经行医的镜湖医院的205名医生中有一半是暨大校友;全澳最大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中1100多位员工中有250多位是暨大校友;澳门最大的报业机构——澳门日报的采访部有70%是暨大校友……
 
在暨南大学的历史上,澳门政要、名流父子一同结缘暨南也被传为佳话,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是暨南大学名誉博士,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而他儿子马有恒,现为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暨南大学校友总会会长;澳门现任特首何厚铧目前任暨南大学副董事长,他父亲何贤生前也曾任暨大的副董事长。
 
校园文化氛围吸引澳门学子
 
暨南大学社团组织繁多,校园活动非常丰富,澳门文化节已成为暨大的品牌活动,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同时,澳门学生分部也经常通过园游会,摄影比赛,知识文化比赛等活动来推广澳门的旅游文化。暨南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和校园多元文化并存、和谐发展的状况,也促进了内外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为了解决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的难度,也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近10年来,暨大实行内外招生分流教学,总结、提炼出一套适合境外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走在中国高校的前列。
 
面对不同生源,暨大的原则是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分制,即“标准学分制”:学生可以跨院系听课,自主选择教师、课程,甚至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有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因为其他原因或自身需要也可申请推迟毕业。
 
针对境内外两类学生,学校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对境外生采取“面向世界,应用为主”,对内地学生则采取“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教学目标。境内外的学生实行分流,分班上课。暨大率先在全国取消补考制度,凡不及格的学生只能重修这门课程,以保证质量。另外,先后实行的“春秋两季招生毕业制”,两年内不分专业的“大平台教学制”等,正是为适应境外生而设。
 
据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荣华介绍,该校已经启动了“外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等七个院系进行试点,通过构建“平台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教材建设等举措,加强外招生的通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澳门学生刘伟君是2007级国际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他所在的学院未实行分流教学,全部课程都用全英语授课,刘伟君对内招生赞不绝口:“他们成绩很厉害,又有上进心,在学习方面是外招生学习的楷模。”他希望看到两类学生之间亲密无间地相处。
 
刘伟君所在班级的班长胡韵琪是个很秀气的广州女孩,她感觉澳门学生跟其他的外招生一样,都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组织活动很厉害:“有时候他们的idea真的非常棒!”
 
《科学时报》 (2009-12-29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