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韩健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4 21:17:49
汤川秀树与浑沌之梦
 
■韩健平
 
六十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了一位日本的科学家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介子理论研究上的开创新工作。
 
汤川早年从事原子核与宇宙射线的研究。他预见存在一种未知的基本粒子,产生了使原子核得以结合的力。汤川称这种新粒子为“介子”。1934年提出这一理论时,他年仅27岁,从京都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刚五年,任大阪大学讲师。他没有留学欧美的经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鳖”。十五年后,介子研究为汤川赢得了诺奖的殊荣。
 
一些人认为,汤川发现介子与他做的一个梦有关。
 
梦的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中的浑沌寓言。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帝王儵和北海帝王忽,时常相遇于中央帝王浑沌的地盘,受到很好的招待。儵和忽谋求报答浑沌的恩德,说:“人皆有七窍来看、听、饮食和呼息。这位独独没有,我们来试着凿这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973年,一位名叫生方史郎的17岁的日本少年,写了一篇题为《汤川秀树与庄子》的小文章。文中提到,汤川在思考介子理论时,梦见浑沌被凿七窍而死的故事,受到很大的启发,认为庄子“是汤川这样的独创性物理学家思想的源泉”。生方史郎大学毕业后成了金融业者,但他对古典学术却怀有浓厚的关切,并建立了个人主题网站“来自古典派的消息”。2000年,他将自己的这篇旧文刊布在了网站里。
 
2009年,《日本新华侨报》刊载了国内某教授的文章《卓有成就的理性科学家——汤川秀树》。文章引用了汤川的这则故事,赞叹《庄子》有着给予伟大科学家以灵感的力量。该报网站配发了这篇文章,使得该文在中文世界的传播变得更为方便。学者与新闻媒体加入到了传播这则轶事的行列,更增添了它的可信性。
 
然而,所谓汤川的介子理论与他做过浑沌之梦有关,并非历史事实。
 
介子理论的主要思想在汤川头脑中浮现并变得清晰,是在1934年的9月。当时一场猛烈的台风席卷了大阪地区。许多年后,汤川曾不无幽默地说,尽管对于台风的能量无法控制,但却可以期待由于台风袭击而产生的一种精力极度集中的忘我境界,促使基本粒子的新观点得以诞生。1965年,汤川的文集《人类的创造》出版。他的助手井上健在为该书所写的编辑“说明”中,回忆了前一年在介子理论三十周年庆典上,汤川对介子理论与这场台风关系的诙谐的讲话。
 
汤川与浑沌寓言发生思想碰撞,是1956年前后发生的事情。当时已经发现了三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粒子都带来谜一样的问题。物理学家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这些粒子背后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他们想找到比基本粒子更为基本的物质。物理学家们倾向于相信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又能分化为一切种类的东西。有一天,当汤川沿着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突然想起了《庄子》的这则寓言,从中“隐隐约约地看到我们通过物理学研究而最后获得的那个微观世界”。他非常惊讶,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庄子,“竟然有一些想法在一定意义上非常相似于今天像我这样的人的想法”。当然,汤川对庄子的这种现代物理学解读是不可靠的。
 
1961年,汤川将这次思想经历及其感悟,写成一篇题为《庄子》的随笔。后来,该文收入进他的文集《书本中的世界》和《创造力与直觉:一位物理学家对于东方的考察》中。文章亲切的风格赢得了大批的读者,成为有名的学术美文。
 
汤川在回忆介子理论的诞生时,不曾提到曾梦见过浑沌之死。他与浑沌寓言的那次印象深刻的邂逅,发生在他思考物理问题时,显然也不在梦中。汤川从浑沌之梦中得到启示,进而创建了介子理论,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的事。
 
汤川原本没有做过浑沌之梦。但是,在见多识广的人们传颂那些不平凡事迹的过程中,汤川成了做这样一个梦的人。这个梦成了“真人真事”。我们听到过太多科学家在梦中获得灵感的故事。汤川的遭遇,多多少少会让我们对往昔听到的这些故事,生出几分怀疑。
 
《科学时报》 (2009-12-25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