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研结合 沿波溯源 |
——评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 |

《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吴磬军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定价:15.00元
□洛保生
《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是研究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燕下都出土瓦当的专著。该书图文并茂,收录尺寸不同、纹饰各异的燕下都瓦当实物和拓片130余面,其大者直径竟达38.5厘米,小者只10厘米;纹饰则有饕餮、双龙、双凤、四兽、独兽、人面、山云等凝练生动又抽象夸张的图案。看了这些瓦当,我们可以想象2300年前,燕下都的大殿是何等雄浑壮丽,小屋是何等精巧雅致。书中所用图例,竟有80%以上来自作者自己的收藏。作者不满足于只是展示自己的藏品,还对这些瓦当纹饰题材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填补燕文化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繁荣,各地学者都十分重视本地域文化的研究,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晋文化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对而言,燕文化的研究则显得薄弱,更鲜见燕下都瓦当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30年来,燕下都遗址瓦当出土数量与种类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但由于瓦当制作材质低廉,出土情况分散,常被研究者忽略。回顾燕下都瓦当的研究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工作呈现前热后冷的格局。上个世纪出现过的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在30年代,以傅振伦《燕下都考古记》、常惠《北平研究院院务报告》、滕固《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文章为标志。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后期,以傅振伦《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燕下都瓦》、杨宗荣《燕下都半瓦当》、李学勤《战国题名概述》等文章为标志。此后,燕下都瓦当的研究便归于沉寂,只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等著作中略作论述。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对燕下都瓦当图案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整理与综合研究的专著,实在是燕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一个缺憾。
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的出版,填补了燕文化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和缺憾。作者以自己收藏的600余面瓦当为基础,参以前人著述和考古资料,将瓦当纹饰分为“饕餮纹”、“云山纹”、“双龙纹”、“双龙双螭纹”、“棱状纹”、“窗棂纹”、“几何凸线纹”、“人面纹”、“树木卷云纹”、“卷云草叶纹”等十七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根据细微处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类。如仅“饕餮纹”下,就细分为四十小类,每一小类都附有图片及研究文字。其中双龙饕餮纹瓦当中饕餮双目中饰“睛”和饕餮双目间饰“桃形”纹瓦当,以及独龙纹、棱状纹、个别卷云饕餮纹等是从未见于前人著述的纹饰,应是燕下都瓦当的最新发现,充分展示了燕下都瓦当丰富的纹饰题材与精妙的构思设计。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燕下都瓦当的研究置于燕文化的大背景下,考证了不同尺寸、不同纹饰瓦当的出土地点与前后分期,辨析了瓦当纹饰的渊流演变,突出了对燕下都瓦当的“母题”纹饰——饕餮纹的研究。读后可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燕下都瓦当上那些精美又神秘的纹饰是燕文化的物质显现,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真实记录,是我国建筑史、雕塑史、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者还在书中结合实物辨析了燕瓦当研究的已有成说,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了必要的补述及辨误。可以说《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是迄今为止著录燕下都瓦当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考证严谨和论述深入的集大成之作。
从实物出发,持之以恒的研究理念
《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的成书过程是漫长的,作者从收藏燕瓦当开始,到著书出版,竟然用了25年时间。在这25年中既有发现的兴奋、收获的喜悦;也有寻觅的艰辛、研究的迷惘。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两位前辈学者的点拨。一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结识了河北大学教授、收藏家谢国捷,受到启蒙开始了燕下都瓦当收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的瓦当数量越来越多,纹饰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还发现了不少从未见于著录的纹饰,对纹饰的分类分期如何考证,文化内涵如何发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当迷惘之际,1995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到河北大学讲学,使该书作者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李先生针对疑问,说了自己的建议:“燕下都瓦当很有地域特色,收藏和研究很有意义。研究它的纹饰特征,一是要考虑当时燕国历史进程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二是要考虑它的纹饰渊源,应从商周青铜器去找。”得到李先生的指导,吴磬军在收藏瓦当的同时,更注重实地勘察和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
吴磬军研究愈深入愈认识到,瓦当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瓦当的使用与燕下都都城规模、燕国的经济之关系;瓦当母题纹饰的产生与燕国历史及文化之关系;瓦当半圆规制与姬燕先民天地观念之关系;瓦当分期与燕下都的历史地位之关系,都极具研究价值。于是从1996年始,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先后在《中国文物报》、《考古》、《荣宝斋》、《文物春秋》、《收藏》、《中国收藏》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如今又在这些论文基础上,撰写成书,真可谓十年一剑,厚积薄发,成就了这部书的文化品味和学术价值。
《科学时报》 (2009-12-24 B3 社科 视点)